时间:2024-07-17访问:5来源:历史铺
—传播家文化·千里共同途—
王氏家训
如玉带般的大运河汩汩滔滔、日夜不息地流淌着。运河西侧是烟波浩淼的高邮湖,东侧是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高邮。
这就是被梁启超誉为“清学第一流大师、一代所宗”的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的雕像。王氏父子不仅在治学上成绩卓著,而且在修身、齐家、为官等方面也以他们的勤勉、求真、正直、廉洁影响着一代代的后人。
王氏父子浮雕
王念孙(1744-1832),字怀祖,自号石臞,江苏高邮人。自幼聪慧,幼年即读完十三经,旁涉史鉴。乾隆四十年(1775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工部郎中、陕西道御史、吏科给事中、直隶永定河道等职。王念孙是清代著名的训诂学家,训诂著述有《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等,他还专心研究治河方略,撰写《导河议》上、下两篇。
王氏纪念馆
王氏纪念馆
江苏高邮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在城区西后街的中段有一处文物保护单位“王氏父子故居”,这是清代乾嘉时期著名训诂大家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居住的地方,至今已近400年。1983年,高邮县在王氏父子故居的基础上建成了“王氏纪念馆”。
纪念馆的抱柱上有一副楹联:“父子一门乾嘉绝学,宋明以外训诂大成。”训诂,即阐释古书中字词之义,以帮助人们正确地阅读古典文献。训诂学研究不仅需要博览群书、厚积薄发,还要锲而不舍、一丝不苟、实事求是、敢于批判。王念孙、王引之父子长年束带研经,殚精竭虑,几十年如一日始成大家。二人所著《高邮王氏四种》立说谨严、博大精深。由于王氏父子在训诂学、音韵学方面做出杰出贡献,海内学者称之为“一门绝学,两代宗师”。
王氏家学渊源,诗礼传家。王念孙父亲王安国(1694-1757),字书臣,雍正二年以殿试一甲二名榜眼及第,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讲,广东学政,都察院左都御史,广东巡抚,直至兵部、礼部、吏部尚书等职。王念孙幼年丧母,王安国将他带在身边,不仅亲自指导他阅读《尚书》《尔雅》等书,而且告诫他在“立言”的同时更要注重“立身”。
王氏父子生平十分重视“立品节操”,注重优良门风的传承延续。他们虽然没有系统的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那样的家训文本,但在他们的著作和书信中却处处包含着修身为官等方面的训诫之言,并通过言传身教代代相传。
后世影响
高邮市原政协主席、高邮文化研究院院长倪文才表示:王氏家族是高邮的名门望族、书香门第、官宦世家。从四世祖王曾禄开始,到五世祖王安国、六世祖王念孙、七世祖王引之,连续四代都是进士,其中三代翰林,两代鼎甲,两代尚书。为什么王氏家族能够取得这样的好政声、好成绩?主要因为这个家族有着良好的家风家训,在言传身教中一代影响一代,一代教育一代,一代为一代做出表率。
训诂是一项繁琐而枯燥的学问,也是一门复杂而艰深的学问。从事这门学问,首先得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其次得有广博的知识和扎实的国学功底;再次还得具备锲而不舍、一丝不苟和实事求是、敢于批判的治学精神。非如此,就不可能在这一领域取得有口皆碑的学术成果。
王氏父子在训诂方面的成果罕见其匹。龚自珍说:“《经传释词》为古今奇作,不可有二。”阮元说:“王氏父子一家之学,海内无匹。”梁启超认为“训诂学实为高邮王氏学”。章太炎认为:“训诂学到了王氏父子已经基本分析就绪了,后人所做的工作只不过是些修补工作。”这些评价充分肯定了王氏父子对训诂学的杰出贡献。
在中国历史上,高邮王念孙和王引之父子是以经学和语言学大师的面目出现的,由于二人在训诂、音韵方面取得卓越成就,学术界干脆把音韵训诂学称为“高邮学”或者叫“高邮王氏学”。这一方面充分肯定了王念孙和王引之,但若仅以此视之却并不全面,因为王氏父子除了“立言”,在修身、齐家、为官等方面亦颇有建树。
王氏纪念馆自1983年落成以来,每年都接待数以万计的参观者。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游客除惊叹于王氏父子学术上的卓越成就之外,受到影响和教育最深的就是他们廉洁奉公的精神,感叹和收获最多的就是王氏家族代代相传的家训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