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历史人物:项羽其实是一个刚愎自用、意气用事的人

时间:2024-07-17访问:17来源:历史铺

项羽是个悲剧,不是英雄。先说破釜沉舟、背水一战,项羽能够在宋义逡巡不进、诸侯不敢纵兵与秦接战的情况下,抱必死之心与秦军决战并取得胜利,这确实是值得称道的壮举。项羽之所以能够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在很大程度上亦基于此。不过从本质上讲,项羽其实是个刚愎自用、意气用事的人。他能够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不是因为他有雄才大略,也不是因为他精于兵法,而正是他的刚愎自用和意气用事起了作用。如果项羽有雄才大略,那他就不会葬送自己的霸业;如果他精于兵法,那史记就不会说他对兵法略知其意,又不肯学了。项羽的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和他的刚愎自用、意气用事也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

一件事情的表面或许会深深地隐藏着最本质的内容而不易为人所觉察。再说项羽的心怀仁慈,在刀光剑影的鸿门宴上,项羽怎么就那么心软,不把刘邦这个后来自己的掘墓人杀掉呢?真的是因为他有仁慈之心吗?不是的。项羽并没有所谓的妇人之仁,他一点也不心软。会稽守殷通串通项梁造反,结果项梁、项羽爷俩把殷通杀了,自己扯起了造反大旗,你说殷通死得冤不冤!在这里,项羽在项梁以目示意之下,手起刀落,毫不含糊地就让殷通人头落地了,哪里有什么妇人之仁的影子,这与鸿门宴上的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反差多大啊!

不仅如此,项羽攻下城池,往往要屠城;投降过来的士卒,往往被坑杀。更残忍的是,项羽说烹人就烹人。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去。项羽取陵母置军中,项王怒,烹陵母。项羽连一个已死的老母都烹,你说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纪信改扮成刘邦,而让刘邦逃脱,项羽捉住纪信,烧杀纪信;周苛不肯投降,项羽烹周苛。更有甚者,项羽竟欲烹刘邦的父亲,迫使刘邦就范。也只有这一次,项羽只是做了做样子。综观项羽的烧、杀、坑、烹,都是在他得势的时候做的。项羽欲烹杀刘邦父亲的时候,正处于困境,在这个时候,他是不敢真的烹杀刘邦之父的。

鸿门宴上,项羽也得势,为什么没杀刘邦呢?先从逻辑上说明一点:项羽的烧杀都是在他得势的时候做的,并不是说只要一得势,他就得烧杀。鸿门宴上,刘邦卑辞厚礼,亲自向项羽请罪。实际上,项羽叩关西入咸阳,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在项羽的心目中,天下要裂土分治,诸侯可并立,一如先秦。自己做周王那样的霸王,而不是做秦始皇那样的帝王。既然刘邦已经服软,那就没有杀他的必要了。这是项羽不杀刘邦的基本原因。况且,刘邦先入关中,按约应王关中,此时杀了刘邦,诸侯将会离心。杀一个刘邦,天下如刘邦者又不知有几人。因此,可以说,在这一点上,项羽并没有犯糊涂。再者,如果杀了刘邦,刘邦手下有的是能人,悬于几十里地之外的他那十万大军怎么收拾?项羽大概没有忘记新安坑卒的教训吧。所以,放走一个驯服的刘邦,比留下十万大军与自己为敌要强。还有,项羽也没有打心里含糊刘邦。因此,从表面上看,项羽没杀刘邦是个错误;但如果真的杀了刘邦,又会怎样呢?

有的学者认为,项羽不杀刘邦,是在沽名钓誉,这未免把项羽看得太简单了。在生死利益和名誉面前,项羽是不会犯傻的。他放掉刘邦不是为了沽名钓誉,而是源于对刘邦的把握、对时局的认识和自己的理念。总之,史记通过鸿门宴一节所确立的项羽有仁慈之心的形象特点,是立不住脚的。大凡刚愎自用者,往往多疑。项羽不信亭长,乃是情理之中的事。况且纵使渡过乌江,又能如何?渡了一次淮河,八百多人剩下了一百多人;陷入大泽中,一百多人只剩下了二十八人;及至逃到乌江,还有二十六人跟随自己。这时只有一只船,能够跟随自己逃过乌江的,又有几人?二十几个人眼睁睁地看着你自己去逃命,做得到吗?假使当时不是一只船,而是很多船,项羽能不过江?因为他本来欲东渡乌江嘛!项羽是实实在在地感到自己已陷入绝境,自度不得脱,此时不做自杀式的最后一拼,也别无更好的出路。

项羽把自己的爱骑送给亭长,乃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不忍杀之。与其让它落入敌人手中,还不如送给眼前这个不认不识的亭长。项羽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连夜突围,一路冲杀,已是人困马乏,此时项羽还能杀汉军数百人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