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17访问:5来源:历史铺
孙中山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了《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人物档案
姓 名:孙文
生卒年;1866年~1925年
出生地:广东香山翠亨村 (今中山市)
身 份: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
时代背景
孙中山生活的时代正是太平天国农民革命高潮刚刚结束的时代。 当时,外国侵略势力渗透到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领域。 先进爱国人士希望在不推翻清政府的情况下,将积弱积贫的中国变成富强的国家。 他们发动光复运动,要求政治改革。 这场运动对于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腐败、传播西方民主思想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1894年甲午战争的失败暴露了清政府的迷茫、腐败和无能,唤醒了一批强国。 有志向的爱国青年。 在这样的体制下,任何改革计划都是虚幻的。 孙中山先生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他相信历史的车轮将无情地碾碎清朝的统治,于是他愤怒地放弃了当时流行的上访方式,逆流而上,走上了武装起义、革命救国的道路。
生平纪事
孙中山原名孙文,旅日时用笔名“中山桥”,“中山”由此得名。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于广东象山一个农民家庭。 他青年时期受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 1879年,孙中山随母亲前往火奴鲁鲁,在此期间接受了较为系统的西式教育。 中法战争期间,孙中山目睹了清政府的卖国专制行为,开始萌生了反清改造中国的资产阶级政治图谋。 1892年,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学院,随后一边行医,一边组建反清会。 1894年,孙中山致信李鸿章,提出改革建议,未获采纳。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 1895年2月,香港兴中会与当地妇人文化会联合成立。 同年10月,兴中会在广州密谋起义,因计划泄露而失败。 孙中山被迫流亡海外。 1896年10月,孙中山在英国伦敦被清使馆围困,被英国友人救起。 之后,孙中山在仔细考察欧美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并接触欧美进步人士后,产生了具有特色的民生理论,三民主义思想被提出。 初步形成。 1900年10月,孙中山派郑世良到广东惠州三洲田(今惠阳)发动起义。 起义军打了半个月,又因缺乏军饷和武器而失败。
1898年吴城变法后,孙中山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探讨合作,但因维新派坚持保皇主义,反对革命,合作失败。 1904年起,孙中山在日本、美国等地宣传革命,成立革命团体。 1905年8月,孙中山、黄兴等以兴中社、华兴社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成立国民革命会。 一个革命的资产阶级团体,同盟。 在同盟会发表的誓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原则。 同盟会的成立,有力地推动了民族革命运动的发展。 1906年至1911年,同盟会在华南各地组织了数次武装起义。 孙中山亲自制定了起义的战略方针,并远赴海外筹措起义资金。 每次起义都因缺乏群众基础和组织不足而失败。 但革命党人英勇作战,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 特别是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战役,在全国引起巨大震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孙中山回国后,即被17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统帝(薄仪)被迫退位,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结束。孙中山则进一步为临时政府制定和公布了一系列改革和进步的法令并颁布了带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强大压力与革命党本身的涣散无力孙中山被迫于1912年2月13日辞去临时大总统之职,让位袁世凯。此后一年多,孙中山积极宣传民生主义1914年6月,孙中山在东京组织中华革命党,希望恢复和发扬同盟会的精神1917年7月,因段祺瑞政府废弃《临时约法》,孙中山遂联合西南军阀进行护法战争,结果以失败告终。第一次护法战争的失败使孙中山认识到南北军阀都是一丘之貉。从1918到1920年,孙中山完成过去已着手撰写的《建国方略)提出了改造和建设中国的宏伟计划。
1919年的五四运动给孙中山很大的鼓舞。从1920年起,孙中山开始与苏俄人士接触,讨论建立革命党和革命武装的问题,1920年11月孙中山回到广州重举护法旗帜。由于学握广东军队统率权的陈炯明叛变,孙中山脱险后被迫赴上海。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
陈炯明的叛变使孙中山陷于极为困难的境地,他决心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1923年1月,孙中山与苏联代表越飞发表《孙文越飞宣言》奠定了联俄政策的基础,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经过多方筹备后在广州顺利召开。大会通过新的党纲,党章,在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选举出有中国共产党人参加的中央领导机构。在大会中,孙中山还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闻释。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和革命事业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长州岛创立陆军军官学校,为建立革命军队打下坚实的基础。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1929年,遗体由北京移葬南京紫金山。
生活剪影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伟大的革命先驱,一生都在为革命事业奔走,在搏击革命的风暴中,他历经险阻,屡遭挫折,又在挫折中不断寻求成功,在这执着的追求中,成就了伟大的革命事业也留下许多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
政治韬略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伟大的革命先驱。 1911年辛亥革命期间,他领导人民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共和国。 1911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空前的伟大事件,是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结晶。 民主共和国思想的种子在人民心中播下。
在革命斗争中,孙中山始终以民主共和思想指导革命,而三民主义是他共和思想的集中体现。 1905年,孙中山在同盟会的开幕词中明确提出“三民”思想,即“民族”、“民权”、“民生”三大原则。 这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纲领,推动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1924年,孙中山发表共产党人起草的宣言,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成立了联奥和中国共产党。 1.支持农民和工人的三大政策,将旧的“三人原则”发展为新的“三人原则”。 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俄为师”是其思想基础,共产党是中心环节。 支持农民和工人是民生三项原则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大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孙中山晚年思想新飞跃的主要标志,也是孙中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继续前进的必要前提。
孙中山在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同时,亲自制定并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临时宪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人民”、“中华民国全体人民”。 “中华民国一律平等”,“中华民国立法权由参议院行使”,具有极大的民主性和平等性,这在中国是前所未有的,是一个开创性的事件。
此外,在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斗争中,孙中山十分重视和强调以武力夺取政权。 他认为掌握武器、训练军队、进行武装起义是建立共和国的首要条件。 因此,他不遗余力地争取。 1907年5月至1908年5月,先后在西南边境组织领导了六次反清武装起义。 面对逆境,他始终坚持以武取权的方针。
在经济建设方面,孙中山也有一套全面、系统的思想。 孙中山先生希望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繁荣、幸福的国家。 1894年《尚礼鸿章书》中,他说人要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物尽其用、货畅其流”是国民经济的普遍原则,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必然的规律。 原则”,他还提出了“平等地权”和“资本约束”的主张,以及对中国经济建设的设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人民三原则”、“立国战略、工业 计划》、《开国大纲》、《钱币革命》等作品。 具体建设蓝图在他的《国家建设方略》中写得很清楚。
影响评述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家。 在中华民族争取独立、民主、富强的艰巨曲折的伟大事业中,孙中山先生取得了不可磨灭的成就。 作为民主革命的一面旗帜,他以出色的政治组织才能,主张建立兴中会、中华同盟和中国国民党; 他以不屈不挠、大无畏的精神,一次次策划、指挥武装起义。 推翻了腐朽没落的清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此后。 为了保卫共和制度,他领导人民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 孙中山先生漫长的革命生涯,是与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脉搏和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历程紧密相连的。 他坚定不移地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坚定不移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沿,坚定不移地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口气,他的一生是战斗革命的一生,光荣的一生,体现了 中国近代社会波澜壮阔的历史现实。中山先生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