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17访问:15来源:历史铺
“完璧归赵”、“负荆请罪”,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两个战国时期的典故。廉颇和蔺相如的“将相和”,更是一段流传甚广的佳话,可是大家却不知道,廉颇和蔺相如这2位功臣的结局有多惨?
一、完璧归赵
起初,和氏璧是楚国的宝物。
2000多年前,楚国人汴和在荆山砍柴时,发现了一块璞玉,他将宝进献给了楚历王。楚历王让人鉴别后,发现他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残暴的楚历王让人削去了汴和的左膝盖骨,将他赶出了王宫。楚历王去世后,汴和又将玉石献给了楚武王。楚武王找人鉴定,得出的结论依旧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楚武王一怒之下,和自己的父亲楚历王一样,让人削去了汴和的左膝盖骨。
楚武王死后,楚文王继位,他得知汴和因无人能识别宝物而抱着玉石在荆山下大哭后,于是让人打开玉石查验真假。宝石被切开后,震惊了众人,果然是一块稀世珍宝,并取名为“和氏璧”。
后来,楚国向赵国求婚,和氏璧作为聘礼赠送给了赵国,成为了赵国的宝物。
公元前238年,秦昭襄王得知赵惠文王获得了一块宝石后,就派使臣到赵国,提出用15座城池换“和氏璧”。此时的秦国,实力空前强大,尤其是秦昭襄王手下有一个“杀神”白起,他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多次大败六国军队,让山东六国患上了“恐秦症”。赵惠文王因为惧怕秦国,不敢不和秦国交换,但又怕秦国拿到和氏璧后,不给赵国城池,让其白白失去和氏璧。
赵惠文王苦恼之际,有人向他推荐了蔺相如。
赵王问蔺相如,秦王得到和氏璧,但又不守信用,不给赵国城池怎么办?蔺相如回答说,秦王给了赵国15座城池,就将和氏璧留在秦国,不给,错在秦国,他会将和氏璧完好地带回赵国。
赵王派蔺相如带和氏璧出使秦国。秦王拿到和氏璧后,将其交给身边人传看,但却只字不提城池之事。蔺相如急了,对秦王说,和氏璧上有一个小瑕疵,他指给秦王看。秦王信以为真,将和氏璧给了蔺相如。得到和氏璧后,蔺相如以撞毁和氏璧相要挟,要求秦王给赵国15座城池。
秦王从始至终,就没打算给赵国城池,但为了安抚蔺相如,他让人拿出地图,将15座城池指给蔺相如看。蔺相如知道,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秦王不会给赵国城池,他对秦王说:“和氏璧是一块稀世珍宝,需要秦王斋戒沐浴5天时间,他才能将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只能答应。
这期间,蔺相如安排人将和氏璧带回了赵国。5天斋戒时间满后,秦王向蔺相如讨要和氏璧,蔺相如告诉秦王,他已经让人将和氏璧带回赵国了。秦王很愤怒,但又担心留下话柄,损害秦国名声,于是对蔺相如说:“不过是一块壁,不应该为此事伤了两家和气”,就再未追究此事。
蔺相如回到赵国后,赵王很高兴,提拔他做了士大夫,但是秦王气难消,他派白起攻打赵国,夺取了赵国的石城。前280年,白起再次攻打赵国,斩杀赵军3万人,并夺取了赵国的光狼城。
二、渑池之会
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准备攻打楚国,但又担心楚赵两国联手对抗秦国,于是他决定和赵国讲和,先安抚住赵国。秦昭襄王派使臣出使赵国,邀请赵惠文王在西河外渑池相会,签订和约。
赵军已经多次败于白起之手,赵惠文王不敢不去,但是赵王又信不过秦惠文王,他让手下名将廉颇,率兵布防在秦赵两国边境,以防止秦国偷袭,然后带着蔺相如去渑池赴会。宴会期间,秦昭襄王态度非常傲慢,他要求让赵王为自己弹奏琵琶助兴。蔺相如为维护赵王,要求秦王给赵王击缶助兴。没逃到便宜的秦王,又要求赵王割15座城池给自己祝寿。蔺相如为维护赵国利益,也要求秦王割秦国都城咸阳,给赵王祝寿,使秦王想要羞辱赵王的企图未能得逞。
在宴会上,由于有蔺相如的维护,秦王未能羞辱到赵王,但其目的达到了,秦王和赵王签订了协议。
稳定赵国后,秦昭襄王派白起攻打楚国。前279年,白起率兵攻打楚国,他采取引水灌城的办法,引水淹了鄢城,造成楚国数十万人的死亡,鄢城也随之沦陷。然后白起一鼓作气,又拿下了西陵(夷陵)。公元前278年,白起再次率兵大败楚军,攻占了楚国的竟陵、安陆等地。
赵王在渑池会上,犯了严重的战略错误,他给了秦国逐一攻破六国的机会。这实际上这也是山东六国都犯了的一个错误。如果六国坚持使用苏秦的“合纵”策略,联手抗秦,不至于被秦国逐一所灭,可惜六国也是竞争对手,内部矛盾重重,最终被秦国使用张仪的“连横”策略,通过挑拨离间、远交近攻等手段,让六国的联盟土崩瓦解了,所以我们也不能怪赵王之短见。
三、负荆请罪
回到赵国后,赵惠文王因为蔺相如维护自己有功,提拔蔺相如做了赵国的上卿。赵国名将廉颇,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他为赵国南征北战,多次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才晋升为上卿,而蔺相如仅凭酒席上的口舌之争,就被提拔为上卿,还位居自己之上,让廉颇觉得很不公平,一直愤愤不平,放话要教训蔺相如一顿。蔺相如得知此事后,故意躲着廉颇,不给其机会。
蔺相如官职在廉颇之上,看到蔺相如如此害怕廉颇,身边的人不满了,抱怨了起来。蔺相如耐心地解释:“廉颇和秦王,哪个更厉害?”身边人说,当然是秦王了。蔺相如说,我连秦王都不怕,怎么会怕廉颇?我是担心,我国廉颇闹矛盾,会损害赵国利益,让敌国坐收渔翁之利。
廉颇得知此事后,非常羞愧,背着荆条来到蔺相如的相府门前,来给蔺相如道歉。蔺相如以宾客之礼招待廉颇。两人从此冰释前嫌,成为了一对挚友,并携手书写了一段“将相和”的佳话。
四、廉颇、蔺相如结局
前226年,赵惠文王去世,赵孝成王成了赵国国君。
前262年,秦国派兵攻打韩国,占领了韩国的野王。韩桓惠王十分惊恐,准备将韩国的上党郡割让给秦国求和。上党郡百姓不愿意加入秦国,提出将他们割让给赵国。赵孝成王贪图上党郡的十几座城池,答应了,但却因此惹怒了秦国,秦国派兵攻打赵国。赵孝成王让廉颇率兵迎战秦军。赵军不是秦国的虎狼之师的对手,但是廉颇依托险要地形死守,让战事陷入了僵持。
两军对峙一年时间之久后,赵国出现了严重的缺粮情况。赵王派人向齐国等国借粮,遭拒绝。与此同时,秦军久攻不下,内部也出现了骚动。为了早日赢得战争,秦军四处散播谣言,说秦军不害怕廉颇,而害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这也让粮草问题而焦头烂额的赵孝成王,仿佛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决定用赵括替换老将廉颇。此时的蔺相如,正在病重之中,他知道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并无真材实料,所以拖着病体苦劝赵王不要任用赵括为将,可惜赵王未听。
赵国任用赵括为主将后,秦国也用白起替换王龁,让白起担任大军主将。白起先让秦军佯装兵败,诱惑赵军追击秦军。等到赵军进入秦军的伏击圈后,再派兵切断赵军的后路,断了其粮草。
赵括是45万大军被秦军包围之后,赵括不断率兵冲杀,想要突围出去,最终失败战死。赵括死后,赵军群龙无首,纷纷投降了白起。白起为了斩草除根,杀掉了45万赵军。随后,他想再接再厉,一鼓作气灭掉赵国,但赵国用重金贿赂秦国秦相应侯范雎,让他劝说秦王撤军了。
长平之战惨败,45万士兵被白起屠杀后,赵国陷入了绝望、恐慌和悲伤之中,国家有大厦将倾之势。为赵国操劳一生,重病在床的蔺相如,看到此情此景悲痛不已,在悲伤和绝望中离世。
前259年,秦王再次派兵攻打赵国,想攻破赵国都城邯郸,灭掉赵国。秦王想让白起为主将,让他率兵去攻打赵国。白起怨恨秦王让自己撤军,在长平之战后未能灭掉赵国。再加上白起认为,此战胜算不大,不肯带兵去攻打邯郸。秦王非常气愤,在范雎的挑拨离间下,秦王赐死了白起。没有了白起,秦军在邯郸之战中,失去了往日的锋芒,最终被同仇敌忾的赵军击败。
长平之战后,赵孝成王又开始重用廉颇。前251年,燕王喜派兵攻打赵国,在鄗代之战被廉颇击败。
前245年,赵孝成王病逝,赵悼襄王继位,他嫌弃廉颇老迈,不愿任用廉颇了,派乐乘去代替廉颇,被廉颇赶走了。
事后,廉颇担心赵悼襄王会惩罚自己,逃去了魏国。
在魏国期间,廉颇始终无法获得魏国的信任和重用,他非常失落。廉颇离开后,秦军多次攻打赵国,而赵国又没有能抗衡秦军的名将,这让赵悼襄王国难思良将,又想起了廉颇,他派使臣前往赵国看望廉颇。赵悼襄王的宠臣郭开,害怕廉颇回来后再次得势,于是用金钱贿赂使臣,让其说廉颇的坏话。廉颇很想得到赵王的再次启用,所以使臣来到魏国后,他吃了一斗米,十斤肉,还披甲上马,表示自己还有用。可惜,使臣已被郭开收买,他对赵王说,廉颇虽然饭量很好,但和他交谈十分钟,就去了三次厕所。赵王听后,觉得廉颇来了,放弃了用他。
廉颇在魏国等不住赵王的启用,又无法获得魏王的信任后,就去了楚国,最后在楚国凄凉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