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17访问:7来源:历史铺
不含近现代名人
朱元璋,字国瑞,原名朱重八、朱兴宗。濠州钟离(今安徽省凤阳县)人。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年号“洪武”。朱元璋的幼年非常困苦, 朱元璋凭借杰出的军事和政治才能,从一个走投无路的游方和尚,到参加元末红巾军起义,历经十多年,开创帝国,走上九五至尊的皇帝宝座。
朱元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多贡献。他统一全国,建立了崭新而强大的国家,恢复了汉民族在传统中国疆域内丧失已久的政权;削平群雄,结束了蒙元的统治;改革政治制度,加强皇权、集权改革政制;发展农业和手工业,促进经济发展;重视教育和文化事业,兴办学校、修建图书馆等。朱元璋本人也颇热衷于舞文弄墨,一生留下不少著作。 朱元璋亲自撰写了《治世通训》、《祖训录》、《皇明祖训》、《御制大诰》、《大诰武臣》等书籍。
徐达,濠州钟离县(今安徽省凤阳县)人,元末明初名将,明朝开国元勋,淮西二十四将之一。他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为淮西二十四将之一。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阳湖之战中大败陈友谅,成为明朝的重要将领之一。
徐达一生骁勇有谋,战功及筑边皆功劳显赫,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 他话语较少而思虑精深,在军中,军令一旦发出便不改变。 善于安抚将士,与下级同甘共苦,将士无不感激他的恩德愿意报效尽力,因此,兵锋所向无不克敌制胜。后世公认他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徐达在朱元璋战胜群雄、推翻元朝、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声威所振,直连塞外,其间降王缚将,不可胜数。
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建文帝朱允炆之叔父。他在洪武三年(1370年)被册封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年)就藩北平,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率军招降北元乃儿不花,声望日隆。建文帝即位后,厉行削藩,朱棣以奉天靖难为名,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建文四年(1402年)攻破南京,即皇帝位。
朱棣在位期间进行了许多改革和建设工作。他加强了中央集权,改革官制机构,设立内阁和东厂等。同时,他还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和农业生产发展工作。朱棣在位22年(1402年-1424年),庙号明成祖,年号永乐。被后世称为“永乐大帝”。
鲁肃,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字子敬,汉族,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人),出生于一士族家庭。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东汉末年,他眼见朝廷昏庸,官吏腐败,社会动荡,常召集乡里青少年练兵习武。他还仗义疏财,深得乡人敬慕。当时,周瑜为居巢长,因缺粮向鲁肃求助,鲁肃将一仓三千斛粮食慷慨赠给周瑜。从此,二人结为好友,共谋大事。
建安五年(200年),在周瑜的引荐下 ,鲁肃率领部属投奔孙权,为其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 。鲁肃是历史上少有的文武兼长的名将,东吴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 他有远大眼光,更有忠厚诚实的人品。但是,他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是一个迂腐老实到让人感觉到无能的怂包形象!
蓝玉,定远(今安徽省定远县)人,开平王常遇春的内弟,明朝开国名将,有胆有谋,勇敢善战,屡立战功。他在捕鱼儿海中大破北元,基本摧毁其职官体系而名震天下。洪武十二年(1379年)封永昌侯,洪武二十年(1387年)拜征虏大将军。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拜大将军、凉国公。
明洪武帝朱元璋以谋反罪处以“剥皮实草”之刑,抄家,灭三族,受到牵连被杀的有一万五千人,其中包括一位公爵、十三位侯爵和两位伯爵,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蓝玉案,继而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宿将的历史事件。此为明初四大案之一。蓝玉被杀的原因有很多种说法。从表面上看,朱元璋之所以杀蓝玉,是被逼的。因为蓝玉恶贯满盈、罪大恶极,他的每一条罪名,都足以让蓝玉死上一回。但从实际上看,朱元璋杀蓝玉,是因为朱元璋怕后世之君无法震慑蓝玉这样的悍将,给大明带来不稳定因素,从而罗织罪名诛杀蓝玉一党。
滁州位于长江下游、淮河流域中游,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滁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市境发现多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主要有濮家墩遗址、何郢遗址、顿丘遗址、西王遗址、侯家寨遗址、九梓遗址、泊岗遗址等。隋开皇九年,正式设置滁州,得名于滁河 ,古为吴头楚尾,六朝时为京畿之地,自古就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和“形兼吴楚、气越淮扬”之誉 ,滁州的历史代表文化为皖江文化,部分地区亦受淮扬文化、淮河文化的影响,相互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