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我要飞得更高:世界航天史简短 ,快来了解了解吧

时间:2024-07-17访问:9来源:历史铺

一、梦想还是要有的

自古以来,地球人就对浩淼宇宙充满向往,飞到月亮之上,追逐太阳的光芒,与繁星为伴,探索宇宙的奥妙,一直是存在于人们心底的梦想。

但在很长的年代里,因为技术的限制,人们只能靠放飞想象,实现在宇宙里自由飞翔的梦想。文人墨客则是人类飞天梦想最坚定的守望者和最优秀的宣示者,比如在中国,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上古传说都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渺茫宇宙的理解想象以及对飞天的向往,人们幻想身生羽翼、服用仙丹灵药或修道飞天,或者通过骑乘龙、马等神兽、驾驭飞车等航空工具飞天,在神话世界中探寻人类的飞天梦。诗词歌赋则赋予了更多浪漫主义色彩,更加引人入神,比如“素女结念飞天行,白玉参差凤凰声。”“轻盈舞殿三千女,缥缈飞天十二台。”,再比如“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从今去,任东西南北,作个飞仙。”“遥想处士风流,鹤随人去,老作飞仙伯。”这种情结在世界各国的神话故事和文学作品里也都有大量反映。

在实践层面,人类在牛顿出现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虽然不明确知道地心引力的存在,但基于普遍的经验,对于能到大气层外的宇宙空间去基本都是认为不可能的,梦想可以有,真去做那就是不是傻子就是疯子了,头脑里有了这样的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所以在现代以前人类对到外太空去基本是没有任何探索的。造成这种现象,一是科学的宇宙观很晚才建立,头上的一片天就是那蓝蓝的一片天,是人类很长时间内对“天”的认识,不知道自然无法行动;二是实力确实不允许,飞檐走壁都得是武林高手,飞到天上去只能是神和仙的事情,地球人还是很理智的。

二、我要像鸟儿一样飞翔

在飞天方面,鸟儿是人类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第一个对标学习的对象。但当时人类的目标,就是在大气层里飞一飞,但这也已经是非常大胆的想法和做法了。

好在人类从来不缺乏大胆的探索者者,他们前赴后继,上演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英勇故事。

公元前9世纪,古英国的布拉德国王自造的一副飞翼,并试图从伦敦阿波罗宫出发,当他飞越出城时,坠地驾崩了。

1503年,意大利的丹蒂也用自制双翼飞行,虽然幸免一死,但也落下终生残疾。

1507年,英国的达米安从苏格兰的斯特林城堡纵身跃起,想要飞往法国,结果在城堡下摔断了大腿。

1678年,法国有个叫贝尼埃的锁匠制了一架扑翼机。通过多次实验,始终未能成功。

1742年,62岁的巴凯维尔用四个翼形机构绑缚在自己四肢上,从巴黎旅馆屋顶上奋身一跃,企图飞越塞纳河。但他飞了一半便坠河撞在船上,摔断了腿……

时间到了20世纪初,美国莱特兄弟从1900年至1902年进行1000多次滑翔试飞,终于在1903年制造出了第一架依靠自身动力进行载人飞行的飞机“飞行者”1号,并且获得试飞成功。

后面的事情就不介绍了,通过不断改进,各类被称为“铁鸟”的航空器不断开发成功,今天的人们早就实现了像鸟儿一样飞翔的梦想。据航空网站Airliners.net数据,全球现在的商业和军用飞机有39000,如果把历史上所有飞机加到一起有15万,根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的统计,2019年全球选择坐飞机的旅客大概有46亿。这是个什么概念? 奎利亚雀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鸟,数量超过100亿只。估计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可能要超过自己的老师,成为天空的主宰。

在中国,这方面的实践也非常多,比如中国人公元前500-400年就开始制作木鸟并试验原始飞行器。《韩非子·外储说》记载:墨子经三年制成的木鸢,飞行了一天就坏了;他的学生安慰他说,老师技术高超,木鸢虽然坏了,但毕竟飞成功了。《墨子·鲁问》中也有公输班用竹木制成了能飞三天的飞鹊的记述。除他们二人外,还有如张衡、韩志和、高骈等木鸟制造家。所存史料确凿表明在公元前400年,中国人就已经使用竹木在尝试制作能飞的原始器械了。这一点,得到世界科学界的一致认同。还有风筝也起源于中国。之所以没有把这些探索写到前面,是我感觉这些都是“无人机”,就不再引述。

三、勇士和火箭

在人类飞天的历史上,火箭是无论如何绕不开的。先说结论:火箭是目前唯一能使物体达到宇宙速度,克服或摆脱地球引力,进入宇宙空间的运载工具。

但是回顾火箭的发展历史,其实它最初和宇宙探索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因为它不是向上飞,而是几乎平行于地面飞,目标也不是星辰大海,而是敌人。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当然他们除了勇气,也要靠武器战胜敌人,而火箭就是其中之一。

公元969年,中国已经发明了火药(火药是在唐朝发明的)。北宋军官岳义方、冯继升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以火药为动力的飞行兵器--火箭。这种火箭由箭身和药筒组成。药筒用竹、厚纸制成,内充火药,前端封死,后端引出导火绳,点燃后,火药燃烧产生的气体向后喷出,以气体的反作用力把火箭推向前,飞行中杀伤敌兵。到明朝时期中国的火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已经有了多级火箭,把多个火药筒串联在一起增加威力,“火龙出水”就是最典型的明朝多级火箭。

明朝军队还给火箭增加了风翅,用于稳定火箭的飞行。为了增加火箭威力,增加攻击效果,明军还经常把几个甚至几十个火箭装在一个筒子里,把这些火箭的燃线制成总线,“总线一燃,众矢齐发”。明朝的火箭和宋朝火箭最大的区别还是箭头,它的战斗部已经变成了箭头部分的“火炸药”,“神火飞鸦”等火箭的威力相当可观,有“攻城破阵甚妙”的评价。

后来,这种先进军事装备被扩散,并逐步改良。和任何武器一样,这种最初专属于中华勇士的利箭,开始广泛应用于各种正义和非正义的战争。

火箭发展到后期,开始被称为导弹,很好突出了它的武器属性。德国是最早研制导弹的国家,到40年代初,先后研制成功了能用于实战的V-l、V—2两种导弹。而且早期运送航天器的运载火箭就是从导弹运载器派生出来的。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卫星号运载火箭,就是用苏联最早研制成功的P-7洲际战略导弹的运载器改制而成。

当然,人类的历史不光是战争,以飞天梦为代表的对外太空的向往也从未间断过。据史书记载,14世纪末,明朝一勇敢者万户坐在装有47个当时最大的火箭的椅子上,双手各持一大风筝,试图借助火箭的推力和风筝的升力实现飞行的梦想。尽管这次试验是一次失败的悲剧,但万户被公认是尝试利用火箭飞行的世界第一人,也可以称为一个勇士。为了纪念万户,月球上的一个环形山以万户的名字命名。

万户这个名字起得多好,完全就是一副人口稠密村寨相连的盛世景象。他坐着火箭向上飞的创举,也确实为和平时期火箭的合理应用指明了方向。那一飞,值得铭记。

四、我要飞得更高

马云有句名言: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这在人类实现飞天梦的历史中确实得到了印证。前面说到,文人墨客一直是人类飞天梦想最坚定的守望者和最优秀的宣示者,正所谓念念不忘终有回响。历史给了他们丰厚的回报。

“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我也和其他人一样,认为火箭不过是一种少有用途的玩具。我已很难准确回忆起我是怎样开始计算有关火箭的问题。对我来说,第一颗太空飞行思想的种子是由儒勒·凡尔纳的幻想小说播下的,它们在我的头脑里形成了确定的方向。我开始把它作为一种严肃的活动。" 说这话的人叫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前苏联的科学家,是现代宇宙航行学的奠基人,被称为航天之父。他首次说明了火箭推进的理论,论证了利用火箭进行星际交通、制造人造地球卫星和近地轨道站的可能性,指出发展宇航和制造火箭的合理途径,找到了火箭和液体发动机结构的一系列重要工程技术解决方案使用火箭进行宇宙航行,奠定了日后研制远程火箭的基础。

理论和技术上的突破,最终使人类实现了向宇宙进军的梦想。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史普尼克"。几个月后,1958年1月31日,美国也成功的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探险者"1号。1961年4月12日,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个载人宇宙飞船,加加林成为世界上第一名宇航员。此后,美国人格伦也乘飞船完成了绕地球轨道的飞行。作为二战后美苏太空争霸赛的尖峰对决任务,NASA在1961年~1972年期间执行的载人登月项目,动用40万人,参与机构数千家,耗资254亿美元,先后16次成功发射,执行11次载人任务、6次成功载人登月,12名宇航员登月。

中国航天事业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迅速,目前已经是名副其实的航天大国。其中有三个里程碑事件,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遨游太空,中国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船进入太空;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中国开始对月球进行探测活动。其他一些如欧盟、日本等也开展过不少航天活动。

据统计,光2019年一年,全球就共进行了103次航天发射,其中中国占了34次,俄罗斯为25次(含联盟号在库鲁的3次发射),美国是21次,欧洲6次(不含联盟号在库鲁的3次发射),印度6次,新西兰6次,伊朗3次,日本2次。之所以把这些国家都列出来,是因为航天实力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指标,即使到了2020年,全球能飞上外太空的国家也不多,依然属于难度最大、风险最高的人类活动之一。在飞得更高的过程中,人类也付出了惨痛代价,航天事故时有发生,但人类飞得更高的梦想从未放弃过。

这些宇宙飞行都是以火箭技术的发展为前提。目前地球人的火箭家族人丁兴旺,精英辈出。比如我大中国:

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有一句名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里。" 这句话在我看来,约等于我要飞得更高的豪迈宣言,只不过作为科学家,表达更为理性和含蓄,但也更有底气。

五、到外太空去

尽管人类尚未尽揽浩瀚太空,但对太空的重要性已经有了广泛的共识,正如美国参议员罗伯特·史密斯所说“谁控制了太空,谁就将控制地球的命运。”自1957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以来,人类在探索太空的过程中虽然有国际空间站这样著名的国家合作范例,但国家间的太空竞争从未中断。未来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国家间竞争激烈、地球资源约束加大,人类的目光将更多投向地球以外的空间。到外太空去,将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美国2018制定《国家航天战略》,这是美国历史上首份“航天战略”。俄罗斯为振兴航天产业,出台了许多法案并制定了一系列战略规划,包括《2016-2025年俄罗斯联邦航天规划》。欧盟2016年发布《欧洲航天战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2018年发布《第四期中长期发展规划》(2018-2025年)。韩国国家航天委员会2018年审议通过了韩国《第三次航天开发振兴基本计划》。

中国的航天事业未来也会有一些列的大手笔。根据相关资料,2030年前后,将实施长征九号重型运载火箭、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下一代空间基础设施、火星和小行星取样返回、觅音计划——太阳系近邻宜居行星的太空探索计划等重大工程项目,推动我国跻身世界航天强国前列。2045年前后,将实施月球科研站、太阳系边际探测、组合动力重复使用运载器、空间安全环境全球监测与治理工程、发展载人登火能力等重大工程项目,推动我国全面建成世界航天强国。光2020年计划实施的重大工程项目就包括,建设长期有人照料的近地载人空间站;实施探月工程三期嫦娥五号任务,实现月面无人采样返回;建成由30颗卫星组成的北斗导航系统混合星座,服务范围延伸至全球;建设低轨移动互联网星座“鸿雁星座”;实施备受关注的首次火星着陆探测任务。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未来人类的身影将会越来越多出现在外太空。

人类的梦想,终究会摆脱地心引力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