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中国历史上的世界首富!身家几万亿,下场凄惨

时间:2024-07-17访问:14来源:历史铺

当提起世界首富,你会第一个想到谁呢?亚马逊的杰夫·贝佐斯?微软的比尔盖茨?金融之神沃伦·巴菲特?

2001年,美国《华尔街日报》出了一个“纵横一千年”的专题,评出了1000年来世界最富有的50个人,中国有6个人名列其中,他们分别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刘瑾、和珅、伍秉鉴和宋子文。

我国古代有三大著名商帮,一是经营两淮盐业的徽商;二是汇通天下的晋商,但最赚钱的还是广东十三行。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晚清时期的传奇商人伍秉鉴,1834年,对他的各种财产做了一次估算,共约2600万银元,换算成现在的汇率高达上万亿人民币。

这个时期的美国首富,也不过资产700万银元,财产也只有他的四份之一,就是现在的世界首富,也没有万亿的资产。那时伍家与英商和美商每年贸易额达数百万两白银,伍秉鉴还是东印度公司的“银行家”和最大债权人。

正因为如此,在西方人的眼中,伍氏商人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商业巨头,一些西方学者更称他是“天下第一大富翁”。

伍秉鉴,又名伍敦元,祖籍福建。出生于商人世家,其先祖于康熙初年定居广东,开始经商。简单地说,伍秉鉴致富的基本因素是他的身份“行商”,即广州十三行的商人。

康熙收回台湾后,开海禁,设立四大海关,开放粤、闽、浙、江四处口岸,允许通商。后来因贪腐问题,乾隆一气之下关掉了三个口岸,仅保留广州一地,垄断全国贸易的时代开始了。

伍秉鉴32岁成为家主,接手怡和行,掌管家族名下所有资产,他善于笼络其他行商,长期担任十三行公行的总商。

伍秉鉴虽身处广州,但他的商业帝国却覆盖了全球,他积累巨大财富的方式十分简单,就是通过前往国外购买一些颇有趣味的产品在国内销售,然后把国内的丝绸、茶叶、瓷器等深受外国人欢迎的东西在出口国外,短短时间就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伍秉鉴不仅拥有广州十三行之一的怡和行,还在国内置办了大批的田地商铺,还广泛投资了海外公司和政权,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是一位跨国企业的商业领袖。

往往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紧紧相联。虽然那时清朝已经呈现衰败之势,但是中国人口基数庞大,与世界的商贸交易量巨大,伍秉鉴几乎控制了中国与世界的贸易,所以,他不富也很难了。

伍秉鉴虽然是个商人,却为人仁义,他曾经借给一位美国商人做生意的资金7.2万银元,可惜美国人经营不善,最终破产,无力偿还债务,只能被滞留在中国。

伍秉鉴得知后没有上门催债,而是把他叫来,当面销毁了这份借债文书,并表示,商人只是没有抓住机会,但并不代表他不会东山再起,并资助他回到了自己的祖国。而那时,一艘远洋的中型海船所携带的货物,总价值也不过10万银元左右。

1839年,钦差大臣林则徐来广州禁烟。限期三日,要求各国外商呈缴烟土。在禁烟运动中,伍秉鉴的处境十分尴尬,他虽然富可敌国,但是,一边是生意伙伴,一边是朝廷,两边都不好得罪。

行商作为外国商人在中国行事的担保人,收缴鸦片自然是责无旁贷。然而,主要靠鸦片赚取顺差的商人怎么可能愿意合作。

伍秉鉴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主意:他先是与外国人进行了协商,从外国人手中收集了上千箱鸦片,然后,将这些鸦片全都上交,算是给朝廷一个交待。不过,林则徐却认为:这是诓骗官府的把戏,非但不愿平息事态,还直接派人抓住伍秉鉴,要对其进行刑讯。

在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虽然被治以重罪入狱,但战事一开,伍秉鉴和十三行却坚决地站在了朝廷的一边。伍秉鉴和其他行商积极募捐,出资修建堡垒、建造战船。

清军落败后,为了不让英军打进广州城,伍秉鉴和十三行又承担了200万两白银的赔款。伍秉鉴用自己的身家换来了英军不入城的功劳,令人惋惜的是,伍秉鉴的举动并没有得到老百姓的理解。还给了自己一个“不战而赎城”的骂名。

《南京条约》规定,广州行商不得垄断贸易,开放五口对外通商,十三行不再拥有外贸特权。鸦片战争让十三行遭到前所有未的冲击。

1843年9月,一代世界首富伍秉鉴在屈辱和无奈中溘然长逝,享年75岁。

第二次鸦片战争,十三行被焚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