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世界航海历史, 600年前中国的开挂之旅 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时间:2024-07-17访问:12来源:历史铺

大明永乐三年六月十五(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命正使郑和,副使王景弘率船200余艘,成员二万八千余人组成舰队出使西洋,从南京起航,经刘家河入海,驶往南洋。由此,开启了郑和七次下西洋传奇。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航路是:由刘家河入海,在福建长乐太平港驻泊,等候东北风。然后向南航行,经停越南南部的占城,再经爪哇(印度尼西亚),进入马六甲海峡。接着继续向西,到达锡兰(斯里兰卡),最远到了小葛兰(印度奎隆),柯枝(印度的科钦)。最后从古里(印度的卡利卡特)返航。

期间,恰逢西爪哇与东爪哇内战,西爪哇误杀了郑和舰队170人,西爪哇王畏惧,主动献黄金6万两谢罪。而郑和方面也保持了克制,和平解决了这次冲突。之后在马六甲海域,击败了作乱10多年,成员最鼎盛时超过万人,战船百艘的海盗王陈祖义。生擒海盗陈祖义等三贼首。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舰队返航回国,将陈祖义押解回京。

第一次下西洋路线图

第五次(最远一次)下西洋路线图

对于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史学界众说纷纭。有人说朱棣是想打击海上的张士诚势力。有的说朱棣是想联合印度消灭帖木儿帝国,有人说是为了宣扬大明国威,也有的说是加强和建立与其他国家的外交联系,发展贸易,还有一个说法就是明成祖在追寻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

但是,不管真实目的如何,在现实上,最大的成就是改变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的禁海政策,开拓了海外贸易,发展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根据学者估计,七次下西洋,为明朝政府带来的利益,至少合黄金二十万两,白银千万两,是宋元市舶司收入的十几倍!

这样的航海壮举,需要高超的航海技术。我们来聊聊那时的中国远航能力。郑和船队中最大的“宝船”据史书记载,长44丈,宽18丈,合现代长约126米,宽约51米,排水量7000吨。这在木质帆船家族里是空前绝后的!

图片来自纪录片《1405郑和下西洋》

虽然很多技术专家对此抱有怀疑,但是,目前的证据还不能证实史书记载有误(虽然也没有考古证据能正面说明宝船尺寸),所以,我们依然尊重史书说法。不过,按照以往历史上中国帆船的尺寸,我们也可以推测,即使没有120米,郑和船队中的大型船也至少能达到70米长,2000吨的排水量。这依然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帆船。

再说说远洋航行的最大问题——补给。虽然郑和舰队沿途停靠较多,不像后来哥伦布那样跨越大洋航行,但是淡水,食物的补充依然需要认真考虑。在郑和的舰队中,有专门的储存淡水的水船,并且可以收集雨水,有粮船,也有饲养牲畜的补给船。最为强大的是,中国人有独有的“发豆芽”技术,可以让船员们及时补充维生素。大航海时代几百年里夺走了无数欧洲水手生命的“坏血病”在郑和舰队中是不存在的。

然而,历史总是在和中国人开玩笑,明朝初年就具备世界第一航海技术的中国人,却在7次下西洋之后,就终止了远洋航行,飞鸟未尽,良弓却已藏起。此后几百年,一直到工业革命之前,欧洲人的航海技术都没有超越郑和时代,可是发现新大陆的,却不是中国人,靠海外贸易发家致富的,也不是中国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