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17访问:13来源:历史铺
宇宙对于人类无疑是最具魅力的,从人类文明的初期,我们对宇宙的好奇和探索的欲望从未停止过。人类对遥远太空的不断研究、探索对于人类自身的发展也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随着我们对宇宙的认知,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思想和科技的发展进步。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也是对人类科技的极限挑战,有成功就有失败,人类在探索太空事业中有20多位宇航员牺牲。
1、“哥伦比亚号”空中解体
时间:2003年2月1日
2003年1月16号的清晨,美国航天局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发射成功,机组人员开始投入到日常工作中。此时,航天局的工程师们从视频回放中看到,一块手提箱大小的泡沫绝缘材料撞向航天飞机的左翼。从发射视频来看,损坏可能出现在机翼下方,工程师们迫切要求卫星对机翼进行拍照,来确定损坏程度,然而任务管理团队的领导却拒绝了他们的要求。
2003年2月1日,美国东部时间早上8点15分,“哥伦比亚号”再次进入大气层,但在旧金山附近,航天飞机出现异常,左翼液压系统中的温度传感器失灵。几分钟后,航天局与“哥伦比亚号”失去联系……德克萨斯州的目击者看着清晨的天空,他们已经知道为何哥伦比亚号无法做出回应。
经过数月调查,独立调查小组公布了哥伦比亚号失事原因的最终报告。报告说,导致“哥伦比亚”号事故的技术原因,是航天飞机发射升空81.7秒后,外部燃料箱表面脱落的一块泡沫材料,撞击到航天飞机左翼前缘的热保护系统,形成了裂孔。航天飞机重返大气层时,超高温气体从裂孔处进入“哥伦比亚”号机体,造成航天飞机解体。
2、“联盟1号”坠地事故
时间:1967年4月24日
前苏联“联盟1号”宇宙飞船由宇航员弗拉基米尔科马洛夫驾驶,于莫斯科时间4月23日凌晨3:35在拜科努尔发射场升空。按计划,他在飞行一天之后将在轨道上与随后发射的“联盟2号”会合并实行对接。但是在成功进入轨道后,“联盟1号”接连发生故障,先是左太阳能电池板无法打开,使得飞船只能用一半电力来操作仪表,而通讯系统只有备用的可以使用。进入轨道第5圈时,飞船失控,科马洛夫改用手动控制也无效。
随后,地面指令他在第17圈时启动返回推进器。几经努力,飞船终于即将着陆,但是在降落到距地面10公里处,由于飞船失控造成的旋转,使得减速伞绳被缠在一起无法打开。4月24日6时24分,“联盟1号”返回舱以每小时500公里的速度撞向地面,推进器燃料燃起大火,科马洛夫成为第一个在飞行中的宇宙飞船中丧生的宇航员。
科马洛夫返回地球过程中,有两个谣言,一个是长达2小时的告别,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也不符合基本科学原理。另一个则是科马洛夫的通信频道上怒吼,骂设计师,骂苏联高层,但据后来美国解密的文件中披露的信息是,美国在西德情报站监听了整个返回过程的通信,但由于干扰以及俄语特有的拉长音,最后科马洛夫在说什么根本就听不清。
科马洛夫遇难后,苏联政府给予了其极高的荣誉,被追授为苏联英雄,骨灰被安葬在克里姆林宫红场墓园,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阿波罗15号任务中,指挥官戴维·斯科特将一块“坠落的宇航员”铭牌放置在15号登陆地附近的哈德利·亚平宁区域。其中就包括了阿波罗一号在发射台上发生火灾罹难的三名宇航员和联盟一号宇航员科马洛夫。
3、“挑战者号”升空爆炸
时间:1986年1月28日
1986年1月28日,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场迎来了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第十次飞行任务,在万里晴空下,是橘色和白色相间的挑战者号,以及它的7名机组成员和6.4千米之外的看台上的1000多名观众。
随着发射命令的下达,挑战者号在蒸汽环绕下徐徐升空,但谁也没想到,死神也在悄悄逼近。升空73秒后,已经呈现曲线飞行的挑战者号发生了猛烈的爆炸解体,7名宇航员在瞬间的高温和200G的过载中粉身碎骨。
其中还包括一位名叫麦考利芙的中学老师,她是被NASA幸运选中的“平民宇航员”,按照计划将在太空中为学生们授课。
然而作为主要负责机构的NASA,其实是知道挑战者号存在发射隐患的,确切来说是9年前就知道了。
因为挑战者号此次升空之前,已经经历了好几次任务延期,而且发射当天黎明的气温也低至-13 ℃,导致挑战者号上挂满了冰柱,但NASA为了赶工期,只是进行了一些除冰作业就冒着风险让挑战者号在低温中起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