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世界科技的历史 ,一文看懂世界科技迁徙史,下一站可能在中国?

时间:2024-07-17访问:15来源:历史铺

网上有个非常火的教授——郑强说过一个结论:“科学是有国界的”,我也是非常赞同郑强教授的观点的。但是在宏观世界角度看,世界科技的传播大势其实是无法完全阻挡的。从历史上看,科技树一直换着国界在点亮,仿佛一个跳跃的小精灵在世界迁徙。

我们知道,工业革命前的几千年,人类的进展很慢。从秦汉到明清,科技上几乎是没有太飞跃的变化,一直稳定得可怕。网上一直有一个假设,有个古人穿越到1840年前的中国,生活方式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他可以很快的适应并融入当时的社会去生活。但是假如古人穿越到1940年的中国,那么对他的观感改变是完全是颠覆性的。有多颠覆呢?就好比现在的你,突然进入科幻片《星际迷航》的生活,那酸爽,你自行脑补。而1840年和1940年仅仅相隔100年,足见着100年的改变有多大,而带来这个改变的就是科技。而科技这玩意儿是最不安分的,一直在不断的变换主场。

英国蒸汽革命

18世纪英国依靠强大的舰队占领了巨大的海外市场,海外市场产生了巨大的消费市场,但是此时英国的纺织业依然还是以家庭为单位来生产的,效率低非常低,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1764年,珍妮纺纱机被英国人发明了出来。1769年,英国人阿克莱特制造了水力纺纱机,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于是,英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开纺纱厂运动。当时纺纱厂使用的主要动力还是水力,所以纺纱厂往往都是建在河边的。同时,这些工厂催生了巨大的工人需求,于是大量的农民进厂,成了人类历史第一代工人。

蒸汽革命时期的纺纱厂

为了建立更多的纺纱厂,英国人疯狂挖河建厂,但是水这玩意不稳定,建厂条件很苛刻,于是就催生了蒸汽机。这个时候已经有了蒸汽机,但是效率非常的低下。1776年,瓦特改进了蒸汽机,使得蒸汽机热效率提高为2倍。这种高效的蒸汽机在采矿业广受欢迎。这个时候人们发现,把这玩意当作动力用在纺纱业不就可以不用建在河边了吗?于是蒸汽机+纺纱机这对黄金组合就广泛应用了起来,所以后来的纺纱厂又大量建立在煤矿边上,这场景是不是相当有趣?这对组合一起组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骨架,后面蒸汽机又相继运用在了火车轮船上,使得第一次工业革命更加丰满。

蒸汽火车

牛逼起来的英国也搞技术封锁,和今天的美国一个嘴脸。可是亏本生意无人做,杀头生意有人做,技术这玩意,靠封锁是锁不住的。英国这边工业革命如火如荼,美国是真着急,于是专门向英国工程师开出了高薪聘请的优厚条件。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有个聪明的英国年轻人把英国纺纱机的技术都记下来了,带到了美国。从此,纺织工业就从英国流向了美国。而这个年轻人就是“美国制造业之父”——斯莱特。这个人在英国却是个叛国者,是不是很魔幻?

德国二次工业革命

1871年才统一的德国,没有抓住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红利,只能干着急。这个感觉怎么说呢?就好比我们都在“欧洲大学”上学,毕业后5年,你混成了个上市公司老总,我还是个跑外卖的,就这个落差。于是,德国派了专业人才伪装后进入英国,带回来专业图纸,模型,产品回去。这个时候英国的蒸汽机已经相当完善了,拿来即可用。我想,英国瓦特还在世的话,看到这个场景不得哭晕了在厕所。

英国人根本不相信德国能造出好东西,当时“德国制造”帽子也是英国人给德国戴上的,形象嘛,和当前公知们口中的“中国制造”差不多吧。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德国人发挥了艰苦奋斗不走捷径的劲头,30年就把自己廉价质次品牌形象该颠覆过来了,而从此“德国制造”这个牌子,德国人受益了100多年到今天。

正名之作克虏伯大炮

德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后,把多个城邦之间联系起来就成了一个巨大的需求,于是德国就转向了以铁路建设为主的重工业。铁路建设需要炼钢,冶金产业蓬勃发展;冶金需要化学支持,又促进了化学科学的进步。铺设铁轨需要很多标准化的零件,于是机械工业制造也催生了。这些产业培养了很多工人和工程师,工程师的成果又快速的应用于工业生产中,于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就运转了起来。

德国铁路运输

电是德国工业革命的主角。上帝对德国人可不薄,给德国天降猛男——西门子,他研制出了直流发电机。电是一个可以改变世界的发明,这以后一系列以电为能源的发明涌现了出来。电灯,电车,电梯,电话,这些发明让世界开始有了今天的模样,而德国也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场之一。

德国发明汽车

蒸汽机发明之后,人们还是一直不断地改进他,最后人们发现,无论怎么改,依然无法打破10%的热效率魔咒。这很好理解,蒸汽机是通过烧开水,然后依赖气体推动活塞做功,这其中发生了多次热在不同介质的转换,热效率自然高不了。这当然是不能忍了,于是内燃机就应运而生。内燃机虽然是一个法国青年发明的,但是把它小型化和优化成具备实际用途的是德国人。与此同时,由内燃机作为动力的汽车也在德国发明了出来。这边德国的电气工业蓬勃发展。但是上天从来不会只眷顾一个人,德国也遇到了一个强大的对手,这个对手在未来的一百多年成了德国最大的劲敌。

美国二次工业革命

美国纺纱工人

1865年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刚打完南北战争,几乎把国家给拆了一遍。国家打烂了,就要建设啊,于是美国也开始了基建狂魔模式。美国的基建是从铁路开始的,1830年开始铺设铁路,南北战争结束后迎来了高潮,到了1890年,美国的铁路网总长已经达到了15万英里。这是什么概念呢?今天的“基建狂魔”中国铁路总长是多少?不到十万英里。和德国一样,铁路的建设催生了冶金工业,冶金工业对于化学非常依赖,又推动了化学科学的发展。化学这玩意比较特殊,没有个实验室还真不行,毕竟有一定危险性,放在家里搞终归不放心。最怕的是有一天向耶稣报道都带上家人就有点悲剧了,于是催生出了实验室,爱迪生的实验研究所就是这个时候发明的。那时候,美国同时开始了西进运动,东部城市生产钢轨,一路往西铺设铁路,钢轨和火车零件的生产使得人们开始思考机械行业标准化的问题。考机械行业标准化的思考培养了一代优秀的制造业发明家,他们发明了很多的机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又反哺了农业。这里多说一句,美国拥有欧洲无人可比的优势——地广人稀,平均一个农场占地139亩。地广人稀的现实,让人们迫切需要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于是各种机械和机器如雨后春笋般出来,比如轧花机,播种机,收割机等等。

西进运动

这个时候,德国的内燃机技术和汽车技术也传到了美国,在美国爆发出更加巨大的能量。福特公司发明了流水生产线,直接导致了一场生产革命,导致价格直接降到原来的几分之一。这巨大的生产力,让美国汽车进入千家万户。而汽车的平民化,就导致了人们对于公路的需求大增,于是又推动了美国大力建设公路网。

福特汽车

铁路和公路建设运动带来了美国技术的强烈需求,美国资本业意识到了投资科技的额巨大红利,开始疯狂投资前沿技术。于是,交流电,电灯,留声机,电话,飞机就雨后春笋般出现了。各种科学牛人也在这个时候不断登场。我们熟悉的爱迪生,特斯拉马可尼等等,都是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最疯狂的是爱迪生的实验研究室,平均十一天申请一项发明。

而与此同时,大英帝国也出现了颓势,英国的资本在海外大量投资,国内工业却变得越来越虚弱,一战中炮弹产能都上不去,于是一战中很多公司都贱卖给了美国换取战争资源了。这以后,英国毫无回头的往下走,最难的时候,丘吉尔把自己关在卫生间低声下气向美国总统打电话借军舰。可见,工业就是一个国家的背脊骨,强大的时候可以又硬又挺,虚弱的时候,站直身都很难。

美国帮苏联建立的工业体系

一看到这个,你一定不敢相信,兵戎相见的仇人曾经也是好基友啊,但是这个确实是事实。正如国家之间是没有永远的敌人的,只有永远的利益,而美国为了利益帮苏联打下了工业的基础,只是美国无论如何想不到,这个自己亲手培养的工业狂魔后面会成为自己接近100年的对手。

斯大林领导苏联五年计划

一战结束后,苏维埃政权成立,刚成立的国家是非常贫穷的,百废待兴。1928年-1937年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展开了轰轰烈烈的五年计划。巧的是,1929年西方刮了经济危机的飓风。由于生产过剩,竞争残酷,美德的厂房、机器设备、工程师巨便宜,于是斯大林充分利用了他们的竞争和矛盾,以很少代价就买了大量的设备,成为了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到什么程度呢?1932年世界先进设备的一半被卖往了苏联。苏联的年轻工程师对这些设备进行了疯狂解剖、复制、仿制、改造。但是新的问题出现了,那就是人才不足,有些先进的设备买进来,没有人会使用。但是没关系啊,美国的技术人才一样便宜,苏联招聘了大量的西方技术专家(其中主要是美国)。当时世界最大的钢铁厂马格尼托格尔斯钢铁厂就是由美国麦基公司以美国最先进的钢铁公司为蓝本设计的,当时700多名美国和德国的专家分别参加了这项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这期间有个美国专家叫做约翰·卡尔德,还获得了苏联列宁勋章。1932年,由于竞争太激烈,西方国家还向苏联提供了最新的航空技术。美国马丁公司,道尼公司向苏联提供了轰炸机和轻型战斗机等技术,以及与之附带的配件和技术资料。1928年-1937年这两个五年计划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苏联用短短12年世界直接把50-100年的技术差距给磨平了,一跃由落后的农业国进入工业国的俱乐部。

斯大林曾经说过,在苏联有约2/3的大型企业是美国帮助下建立的,说是美国给苏联建立了工业体系毫不夸张。其实根据后面人们统计,剩下的1/3也是在英德法意等国家的帮助下建立的。100年前的美国人搞轰轰烈烈的跨国合作,而今天的美国人搞贸易战,现在的美国人和先辈比起来,格局还是小了。其实国家和人一样,顺的时候,自然就比较豁达,干什么事也不会鸡肠小肚,而不顺的时候,气量也会小很多,而个体的思想,也会汇聚成一股力量,反馈到国家层面。当前美国国运向下,想格局大大不起来就可以理解了。

这次技术大红利让苏联打下了雄厚的工业基础,为后面的二战积蓄了巨大的力量。事实上,二战时期德国的实力是相当强悍的,至于原因,我们前面也说过,二次工业革命德国主要就发生在德国和美国(其实美国吃到了这波红利,也部分得益于吸收了不少德国人才)。那么苏联能以一己之力,挡住德国东面的进攻。如果没有着10年的的工业建设,那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苏联人的好运还没有停止,二战后,苏联又迎来了一波瓜分技术成果的盛宴。

美苏瓜分德国科技成果

柏林事德国科技中心

二战末期,德国的败局已经是时间问题。美国和苏联拼了命地往德国柏林打,因为,那里有德国最多的科技遗产。苏联这边制定了“奥萨瓦根行动”,美国制定了“回形针行动”,两股势力扑向了柏林。苏联最先攻破柏林东部,但是由于苏联在争夺德国技术的的行动中管理混乱,从而对于“战利品”没有正确的认识。这导致了苏联更多地关注了设备,器材,资料这类有形的财富。美国人来到柏林后本来已经没抱多大多希望了,但是一看发现,苏联专注的目标是那些设备,大喜,开始了大范围的笼络和搜捕人才的行动。美国人看到苏联手里还有部分德军科技人员,还美曰其名要惩治这些科技犯罪头子,把他们要了回来。总之,在这场战后科技争夺战中,美国占了上风,获得了大量优秀的德国科学家。这里面就有赫赫有名的冯·布劳恩,他后来主持设计了阿波罗4号的运载火箭土星5号。苏联也获得了大量的设备和资料,当然也有不少的科学家。总之,这些德国的科技成果都为美苏争霸奠定了基础。

德国科学家被带走

美国把德国科学家带到了本土,给他们提供了政治庇护和优厚的生活条件。你以为,美国就只获得了这些科学家吗?目光还是太短了,这以后这些科学家又给他们的朋友联系,每个科学家背后的技术人脉又给美国提供了不少技术人才。而苏联把这些设备和图纸运回了本国,短期内确实很快地促进了科技研发的飞跃,比如苏联的P-1就是以德国的V-2火箭为蓝本研发出来的。但是,越到后面越发现,从德国搬来的机械中很多操作不会用,技术参数也看不懂,更别说一些奇怪的图纸了。于是赶紧去东德搜罗科学家,这个时候黄花菜都凉了,很多顶尖的科学家都去了美国了,苏联顿然醒悟。这里多说一句,我们都知道,美苏争霸的时候苏联情报机构人员多次渗透美国科学院,就是为了策反在美国的德国科学家,原因也是因为这个,不过,收效甚微。

德国战车

我们看美苏争霸时期,美苏之间的科技也在争霸。前期呢,苏联比较占优势,呈现咄咄逼人的架势。这也不难理解,苏联当时抢夺的是设备、器材、图纸和资料为主,这些东西转化到应用中就比较快,于是很快就迎来一波爆发。美国的人才为主嘛,图纸,设备,技术资料就比较少,一切都靠科学家的经验和知识重新研究和积累,就比较慢嘛。但是这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研究的过程中会带动一批年轻的科学家人才梯队的成长,这也是后期美国在和苏联科技争霸过程中后劲越来越足的主要原因。

最大规模的知识产权转移

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刚成立实行了一边倒向苏联的政策。拜了大哥嘛,大哥就要罩着,于是苏联开始技术援助中国建设国家。苏联本来对中国的援助也没那么放得开,先期只确立了50个援助项目。后面苏联人在朝鲜惹上了美国,引起了朝鲜战争。苏联人耸了,我们中国帮他们擦了屁股。这一战,打出了国威,也让斯大林看到了中国在抵御资本主义的作用。一方面出于对朝鲜战争的愧疚,一方面出于拉拢,总之,苏联追加了91个项目。后来赫鲁晓夫上台,为了得到毛主席的支持,又新增15个项目,总共156个援助项目。

苏联专家讲解

不得不说,苏联的援助客观上帮助了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跨进了先进的工业国。比如,苏联曾经把一整套的喷气式飞机的生产线直接搬到中国,也曾经直接把苏联的图纸和设备搬到中国,苏联专家也大批派往中国。这一次技术援助,差不多是把苏联的工业体系直接搬到一穷二白的中国,毫不夸张地说,是苏联手把手教着一穷二白的中国建立起了一套完备的工业体系。

信息化革命

计算机和互联网

IT产业主要是发生在美国,以半导体、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那段时间是属于硅谷,微软和IBM的时代。其他国家都要落后一些,这次技术进步催生了新的金融创新,也就是纳斯达克交易所。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新,你想互联网的公司建立初期,一般都没有什么抵押物,拥有的只是一些通过技术做出来的产品(有的甚至产品都没有),这类产品不好估值,随机性很强,于是自然就没有资格去纽交所上市嘛。但是纳斯达克交易所给了这些新兴产业的公司交易自己股票的机会,于是就培养了自己的微软谷歌等企业。我国的北京证券交易所也是想复制纳斯达克的成功。

移动互联网

后面,在美国IT产业如火如荼发展中,这股技术风潮正好扩散到了我国,我国在2000年开始兴起了一批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新浪、搜狐,百度纷纷在美国上市。后面,由于中国提前部署了天量基站,对移动互联网的支持更好,人数又有巨大的优势,能更好地发挥移动互联网的潜力,于是移动互联网的这波红利中,中国抓住了一波红利的尾巴,就这也造就了天量的财富。

下一站

全世界精英的头脑中都在思考着世界科技的下一站可能会在哪里?我感觉很可能在中国,今天的中国和100多年前的美国很像。就是工业实力世界第一,经济实力世界第二,具备最有活力的人才梯队,准备好了发生产业革命的物质基础和人才条件。首先中国自然资源丰富,这让中国快速满足新科技所需要的原料。其次,消费是推动生产力向上升级的巨大动力,中国有15亿人口的消费市场,是巨大的能量。最后,中国几十年重视教育,2020年九年义务教育达到了95.2%,高等教育达到了54.4%,这些都为下一个技术革命做好了人才储备。

美好的未来

在前沿科技,中国也在布局,比如核聚变产业,光伏产业,氢燃料的应用研究,石墨烯等。同时中国颁布了各种法律法规,保障创新,反对垄断,打击盗版,维护知识产权,为下一次技术革新做好了制度上的准备。该布局的赛道都布局了,该点的科技树也点了,能不能开花就看上天的造化了。但是不得不说,技术这玩意儿,还是有一定的偶然性的,我们做最好的准备,但不一定就在咱们家发生啊。就这也不用担心,要知道现在的中国可不是闭关锁国时期,创新能力我们不敢打包票,那玩意有点玄学,但是吐故纳新的能力还是非常强的。而科技的扩散速度是非常快,只要你不守旧,学过来还是不成问题。而中国有巨大的消费市场和工业体系,首先就可以用市场吸引产业,然后复制,改造一套组合拳打下来,那新技术很可能也是在我国发出最耀眼的光芒。

其实,在拥有这么大的优势的前提下,我们根本不用担心,只要我们自己不犯错,继续保持开放的心,我们就时刻走在时代的最前沿。最近中国呢,糟心事也挺多的,美国对中国不断的发动贸易战,对中国的技术也是实施封锁,甚至到了干涉中国理工科留学生的地步。但是我对此一点都不担心,科技的传播是自然规律,人为干涉是拦不住的。另外,我们自己也不能一味的只想通过学别人的技术来突破,自我创新更加重要,这次技术封锁正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学无可学的时候,就该逼自己创新了。总之,未来中国,不一定是下一站,但是最可能成为下一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