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17访问:10来源:历史铺
20世纪的世界舞台,可谓是风云变幻、群雄竞起。在这短短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有很多名噪一时的国家实现崛起,又有些许昙花一现的政权走向灭亡。南斯拉夫,便是一个兴起于20世纪初、消亡于20世纪末的著名国家。
说起南斯拉夫,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一个地区性大国,在鼎盛时期拥有着不俗的实力。不过,冷战时代的南斯拉夫,在其强大繁荣的表象之下,仍存在着诸多不稳定因素。其中,发生于1971年的克罗地亚之春事件,成为南斯拉夫解体的一大信号。
克、塞矛盾——“克罗地亚之春”的历史渊源
南斯拉夫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在于其民族众多,教派复杂。南斯拉夫境内有数个较大的民族,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政治实体,并掌控着一部分地方大权。由于历史原因的影响,南斯拉夫的族际矛盾比较突出,这大大削弱了其内部凝聚力与黏合度。
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之间的矛盾,是南斯拉夫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克罗地亚人信天主教,使用拉丁文,在历史上比较亲近德奥;而塞尔维亚人信东正教,使用西里尔文,在历史上比较亲近拜占庭。巨大的文化与认同差异,很容易会让两族产生隔阂。
历史上,克、塞两族积怨颇深。二战时期,克、塞两族都组建了法西斯性质的准军事组织,并相互攻杀。其中,克族的“乌斯塔沙”组织以德国为靠山,大肆捕杀塞族人;而塞族的“切特尼克”组织,也以克族的老弱妇孺为袭击目标。残酷的战争,进一步加剧了两族的矛盾。
利益分配不均——“克罗地亚之春”的前奏
1945年,德国战败,南斯拉夫在铁托的领导下实现了复国。铁托是一个拥有强大能力的国家领袖。在他当政之时,各自治共和国表面拥有很大的权力,但实际上却都服从于铁托的威望。也就是说,铁托通过强权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南斯拉夫的统一。
然而,强势领袖即便威望再大,却也难以消除内部成员之间的差异。南斯拉夫境内各国,一方面相互间认同感薄弱,一方面经济差距也很悬殊。其中,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经济水平较高,而波黑和马其顿却是欧洲最贫困的地区之一。这种裂痕,不会因强权压制而消失。
铁托为了帮助落后的地区进行发展,便设立了联邦团结基金,规定各自治共和国的外汇收入统一上缴,再由中央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配。对于贫穷的国家而言,这是福音;而对于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而言,这却是一大负担。铁托此举,引起了部分克罗地亚人的不满。
持续的动荡局势——“克罗地亚之春”的发生
各种因素的交织,最终导致克罗地亚地区出现了动荡局面。1967年3月17日,130名克罗地亚学者联名签署一份宣言,要求“让克罗地亚语成为一门独特的语言”。这类思潮的出现,往往是变乱即将发生的危险信号。果不其然,数月之后,这份宣言便在克族人中间引起共鸣。
此后,克罗地亚的局势越来越糟糕,并且还蔓延到了其他加盟国。1970年,克罗地亚的官办报刊大肆攻击塞尔维亚人,声称“塞尔维亚奉行强权主义,压制其他加盟国”。塞尔维亚媒体也不甘示弱,并发起反击。与此同时,其他地区的克罗地亚人也频频发难。
1971年,克罗地亚的动荡局势达到了顶峰。这年,克族人的“马蒂察(Matica)”组织频频活动,煽动克族人的情绪。部分克族人要求让克罗地亚获取更多的自治权。一些克族激进者甚至主张:克罗地亚要独立建国,组建军队,加入联合国组织。
内部裂痕加剧——“克罗地亚之春”的影响
严峻的局势,终于引起了铁托的警惕,再铁托本人的亲自干预下,“克罗地亚之春”运动才逐渐停止。铁托表示,“如果再晚6个月干预此事,那么南斯拉夫可能会陷入战争”。不过,这次事件虽然宣告结束,但其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第一,该事件迫使南斯拉夫修宪。1974年,南斯拉夫为了避免类似事情再度发生,便对宪法进行了修改。修宪的主要内容包括:进一步限制塞尔维亚人的影响力;提升其他自治共和国、自治省的权力;允许各自治共和国脱离南斯拉夫。
第二,该事件暴露出南斯拉夫“外强中干”的特征。当克罗地亚于1971年发生变乱之时,科索沃等地也出现了不稳定局面,离心主义倾向“四处开花”、“日趋严重”。而南斯拉夫高层花费了相当长的时间,也没能彻底解决上述问题。
总的来说,1971年的克罗地亚之春事件,充分显示了南斯拉夫繁荣表象下的一系列问题。同时, 这次事件又迫使南斯拉夫修改宪法,并加剧了离心主义倾向,最终导致南斯拉夫在90年代后走向分崩离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