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17访问:5来源:历史铺
1974年,毛主席在中南海会见英国前首相、保守党领袖爱德华·希思时,双方谈到中英香港问题,毛主席说道:“剩下一个香港问题。我们现在也不谈。”
说完回头问周总理:“香港是割给他们的,九龙是租借的,还有多少时间?”
周恩来好像已经把这个数字铭刻于心,他不假思索道:“1898年租给他们的,租期为99年,到1997年期满,距离现在,还有23年。”
爱德华·希恩似乎生怕毛泽东作出提前收回香港的决定,他赶忙说道:“1997年,香港会有一个平稳的交接。”
毛泽东笑容深深:“我也是这么想的。”
他指了指周恩来道:“我们,那时候就去见马克思了。”
随后,又用他那巨人般的双手挥向不远处的邓小平:“这是他们年轻人的事情了。”
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携马岛胜利之余威访华,与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就香港前途问题进行谈判。谈判一开始,踌躇满志的撒切尔立场就非常强硬。
她反复重申英国统治香港的合法性,并坚持香港的稳定和繁荣,只有在英国的继续统治下才能得到保证。邓小平霸气地回复道:“主权问题是不能够谈判的,就是中国 1997 年收回的问题不能谈判。不管用什么方式,谈判的题目就是一个归属问题。”
撒切尔夫人碰了钉子,有些措手不及,便威胁说如果中国收回香港,会给香港带来灾难性的后果。邓小平针锋相对地说:“如果像夫人所说的那样,那我们就要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做出决策。如果英国跟中国之间在两年之内不能够达成香港问题和平交接的这个协议,中国将单方面宣布收回香港的时间跟方式,这个时间可能在 97之前,这个方式可能是非和平的方式”
撒切尔夫人听懂了话中的深刻含义。铁娘子碰到了强大的钢铁公司,他走出人民大会堂的时候,面对记者的追问,心慌意乱下一脚踩空摔倒在地。
经过艰难的22轮谈判,1984年的九月,中英双方正式签订联合声明,明确规定了1997年7月1日中国将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时,已经退休的邓小平作为嘉宾正在休息室休息,突然对军委副主席刘华清说,把你们香港回归军队接收的方案拿来给我看看。刘华清马上通知军委把方案送过来,小平同志看后,只说了两个字:“软了。”
小平同志接着说:“面对国家领土问题,态度一定要硬气,既要做好和平交接的方案,也要做好武力交接的准备。”谈话的最后,小平同志斩钉截铁地表示:“1997年7月1日,香港必须回归,如果到了1997年7月1日,英方找各种理由推迟回归,军队就直接开进去,拿过来。”
1996年年底,中央下达“确保中国国旗,必须要在7月1日的零时零分零秒准时升起,让香港的主权准时回归祖国”的任务。中英两国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长达16轮的艰苦谈判。
英国人说,中英联合声明没有明文规定在7月1日几时几分交还香港主权。我们的外交官据理力争,按照中方的理解,中国的国旗必须在7月1日00:00:00升起,一秒也不能晚。
英国大使认为,00:00:00升起国旗只在理论中。实际操作上是不可能的,中方斩钉截铁地说:“中国人能!”英方坚持不住了,表示让步一秒,答应英国国旗可以在晚上11:59:59降下来了。至于中国的国旗什么时候升起来,不关他们的事。
中方外交官实在忍无可忍,站起来说:“香港被英国殖民者掠走占有150多年,中国人强忍心头的痛,现在香港的主权终于要回归中国了,两秒钟的要求却被你无理的拒绝,百般的刁难,请你们想一想”。面对义愤填膺的中方外交官,英国大使只好接受了这一要求。
最终,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鲜艳的五星红旗,在7月1日0点0分0秒这一刻飘扬在香港的夜空之中。
2000年,金一南将军去英国皇家军事科学院学习。有天晚上,学院的希尔顿教授请班里的各国军官喝啤酒,喝到兴头上时,他就跟金一南将军说:“金,你知道吗?你是2000年来学习的,如果1998年、1999年来学习,就糟了。”他说1998年、1999年你来学习的话,皇家军事科学院的英国军官围着你问问题,问得你受不了,他说现在问题没有了。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我国的香港,是一个远东富得流油的地方,那时候是英国每年大量财政的税收来源,而且驻港英军有五万多人,是英国在远东唯一的军事存在。 1997年英国把他拱手相让还给了中国。英国军官那几年很不服,很不理解,但后来英军副总参谋长的一句话让所有军官都闭嘴了,他说:“你们都想把香港拿回来,那谁去面对人民解放军?”这时候军官们面面相觑,然后从此问题就消失了。
为什么英国不像之前那么横?为什么英国最后还是被迫将香港还给了我们?因为在20世纪50年代的那场抗美援朝战争中,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军队的不好惹,再加上后来我们有了卫星,研究出了原子弹,英国就不再敢像过去一样随意欺负我们。
在香港回归的漫长外交谈判中,貌似军队力量并没有一直在扮演主角,但小平同志之所以非常强硬地跟撒切尔夫人讲,主权问题不容讨论,背后的前提就是国家的强大,军队的强大。
如今香港回归25周年了,衷心地希望祖国能更加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