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17访问:5来源:历史铺
从1924年到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从建立到破裂,留下了众多历史性瞬间。本篇介绍两幅再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大批优秀的中华儿女倒在血雨腥风中的惨烈场景的美术作品。透过画家充满力量的笔触和和富有表现力的色彩,感知革命先烈用血肉之躯诠释的浴血奋战、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
历史背景
国共合作开始后,羽翼渐丰的蒋介石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不断制造反共事件,并随着北伐胜利进军,其反共活动日益公开化。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7月15日,汪精卫召开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扩大会议,以“分共”的名义,正式同共产党决裂,下令查封、解散革命组织和进步团体,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宣告失败。在白色恐怖中,中国共产党人血流成河,却都表现出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与钢铁般的革命意志。
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遭到大肆捕杀
闻立鹏 《血债》 中国画 1959年 170cm × 240cm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1959年,闻立鹏创作了中国画《血债》,以表现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先烈壮烈牺牲但精神犹存的情景。闻立鹏是闻一多之子,其年少时深为父亲为真理而牺牲、被特务杀害的事迹而悲痛和震撼,内心产生了极为强烈的情感,并由此构成其个人创作思想的内在动力。
在这幅作品中,作者力图在典型环境中呈现人物的典型性格。画面中,凌乱的铁丝网显示了环境的恶劣。刑场上的革命战士或脚戴镣铐,或手被绳捆,但无一不是神情凛然。在氛围营造上,墨色深浅的交织运用,让黑云压城、疾风劲草的情景与革命先烈互相映衬,共同构筑出一种悲壮之感。
作品《血债》局部
作品《血债》局部
作者运用了纪念碑式的手法塑造人物,以呈现先烈们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精神力量。整件作品无论是人物造型还是场景营造,都体现出作者在革命历史画中对情感酝酿、历史氛围和表现形式的精准把握与巧妙运用。
全山石 《英勇不屈》 油画 1961年 233cm × 217cm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作品《英勇不屈》反映的是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的历史情景。作者在选择这一题材进行创作时,首先通过毛泽东《论联合政府》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一段话明确主题,着意突出革命先烈化悲痛为力量、勇于战斗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在具体呈现上,作者并未对牺牲的烈士作过多的细节描绘,目的是想通过群众场面中的主要人物突出主题。对处于画面中心位置穿蓝衣的中年男人,作者采用了纪念碑式的表现手法。脸部细节塑造到位,刚毅的颧骨加上咬紧的牙关和坚定的眼神,宛若广大不屈不挠进行革命斗争的革命者的缩影。画面左边低头悲痛哀思的男孩,则隐含着革命者前赴后继的思想。
作品《英勇不屈》局部
作品《英勇不屈》局部
整幅作品背景色调明亮,与前景对比鲜明,在增加革命斗争气氛的同时,又昭示着坚信革命能胜利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