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17访问:7来源:历史铺
一个国家的崩溃,是从货币崩溃开始的,也是从货币重建结束的。
在文章的开头,我们先弄清楚一个问题,货币是什么?或者说,财富是什么?
我们不妨把复杂的经济问题说的粗浅一点,货币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货币并不是“死物”,而是人性的象征。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的区别与动物是使用工具,而货币则是一种纯粹的工具,在远古时期,在最早期的人类社会分工合作,进行物物交换的时候,没有货币。
物物交换的问题在于,你所持的物品,即使是很有价值的,但是未必是你想要交换对象所需要的,商品流通性很低,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于是开始有了贝壳、石头、羽毛等等作为货币的社会,当然这些一定是比较稀少的,否则便失去了意义。
但是这些物品,虽然稀有,但是没有合理的产出来源,当社会贸易发展的足够活跃的时候,也会出现一种问题,就是货物足够多的,所可以使用的货币却太少。同时这些货币也有着不易携带或者不易保存等等缺点。
于是当金属走进人们的生活中时候,世界各地的人类社会不约而同的开始使用这种物品作为货币,金、银、铜开始作为货币流通。
在纸币没有出现之前,其实货币都算是物品,金银这些物品,本身便有着一定的物品价值,需要时间来开采。
所以货币的本质,是生产力的象征。
中国是第一个出现纸币的国家,1023年,北宋成立“交子务”,在第二年,正式发行官方货币——交子,并以盐钞(领取和运销盐的凭证)为准备金,这就是最早的纸币调控制度。
当货币发行为纸币后,出现了金本位,银本位等货币制度,本质上是控制货币发行的一种手段,也就是发行方真正的控制了一部分财富后,并将其封存,才能够按照财富多寡来发行货币,以此维护市场上的财富平衡。
因为纸币本身的价值太低,如果滥发纸币,便失去了货币本身的意义——生产力的象征。
进过宋、金时期的发展,元朝的纸币制度逐渐成熟,纸币成为中国最重要的通货。
马可波罗到达中国后,大为惊叹,在游记中写道:
大汗令这种纸币普遍流通于全国,而且人民都乐于使用这种方便携带的货币,以小小一块纸片,居然能买到各种各样的商品。——《马可波罗游记》
纸币能够诞生于中国,并且广泛流通的原因是什么呢?
原因有三:
一是经济发达,商业贸易繁荣,越发达的经济环境,对货币流通的方便及快捷需求便越高。当时的中国,经济之繁荣领先全世界。
二是大一统的国家及强有力的政权,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便建立了统一的货币制度,只有统一货币,才能使一个偌大疆土的国家在经济上成为一体。
三是造纸印刷技术成熟,纸币对纸的材料及工艺有着一定的要求,达不到这种要求,要么就是纸币本身太过稀缺,要么不利于使用。
中国在一千年前能够创建较为成熟的纸币制度,而欧洲还在使用沉重的金银,这是国力强盛的必然结果。
但是非常遗憾,这种优势,并没有得到保持。
朱元璋在初建明朝时,便大量发行铜钱,但是当时铜矿很稀缺,无法满足繁荣的商贸活动,商人们在适应元朝纸币后,还是希望能用纸币。
于是洪武七年,明朝设立宝钞提举司,开始发行“大明通行宝钞”,最高面额为一贯,一贯等于一千文钱、银一两,四贯为黄金一两。
实际上,明初仍是纸币和铜钱同时使用,金银不允许。
但是不得不说,朱元璋对经济学一窍不通,也不愿借鉴前人的经验,他无视发行纸币需要财富储备(金属、盐、茶叶等),在1385年就印发了2700万~3400万贯纸钞,到1390年达到7500万贯,增长了120%-170%,并且愈演愈烈。
随着纸币的无节制印发,开始贬值,但是同样作为货币的铜币则没有,用纸币计算的货物价格上涨了六倍。
民间开始无视朝廷禁令,私自用金银交易,至成化年间(1465-1487年),一贯大明宝钞只值一文钱,通货膨胀达到1000倍。
万历九年(1581年),一代名辅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虽然其内容无关货币,但是其中规定的赋税使用实物来进行的,将田赋、徭役和其他税收折成银两交纳。
这条法令,从中央政府层面确定了白银本位货币的地位,实质上让明朝抛弃了纸币制度,实行银本位制度。在此之后,明清两朝乃至民国都执行银本位制。
银本位给明朝带来了什么?
现代经济学告诉我们,货币的供应量很重要,适当的控制货币供应可以促进社会的有效发展,太多不行,通货膨胀,扭曲物价;太少也不行,经济紧缩,百业萧条。
当明朝建立银本位制度后,由于白银本身产量便稀少,白银便十分依赖进口贸易,但是一段时间内,明朝的白银流入大大减少,原因有很多:倭寇横行导致的“禁海令”,英国、荷兰、西班牙在海上贸易的互相争斗,美洲白银产量下降等等。
总而言之,银本位之下,明朝本身没有调控经济的手段。
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的开头,改稻为桑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造丝绸卖给西方去获得白银,国库空虚没有白银。
于是明朝政府很“穷”,穷则生变。
在国库萧条之下,1628年崇祯皇帝对驿站人员进行了精简,李自成便是被“裁员”的狱卒之一,失业回家。
这样的巧合,在大明的土地上,到处都在发生。
这段时间欧洲在干什么呢?
自古以来,欧洲与中国都有着贸易往来,但是那时东西方贸易几乎都是单向的,欧洲文艺复兴之前,生产能力都比较落后,商品无法在中国销售,而中国生产的丝绸、香料、茶叶等等在欧洲十分畅销。
中国也只接受黄金白银作为货币进行交易,用今天的眼光看,这造成了巨大的贸易顺差,大量的财富流入中国,或者说大量的金银流入中国。
欧洲的金银越来越少,又迫切想要中国的商品,怎么办?
出海找金银,这就是欧洲“大航海时代”开启的动机。
在《马可波罗游记》中,日本被叙述为“黄金之国”,从宫殿到道路都是用黄金铺成的,于是哥伦布、达伽马等众多航海家开始走上了梦想中的黄金地。
虽然亚洲没有给他们带来金银,意外的是美洲给他们带来了金银。
1502年到1660年,西班牙从美洲掠夺到18600万注册白银,200吨黄金,占世界金银总产量的百分之83。
同时,打通贸易航路也是航海的目的之一,当时由西班牙和葡萄牙人率先打通的航线主要为三条分别为:里斯本-果阿-澳门-广州;广州-澳门-长崎;福建-澳门-马尼拉-美洲
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西方通过白银与中国进行丝绸、香料等货物的贸易,被称为“丝银对流”。
1500-1800间,流入中国的白银达到5.1万-7.3万吨。虽然清朝闭关锁国导致了逐步落后于世界,但是,在对外贸易中,中国一直属于贸易顺差的地位。
简单的说,中国的商品好,一直都是赚钱的,欧洲也一直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来赚回逆差。
直到1808年,因为与中国贸易导致严重的白银外流,欧洲出现了白银货币短缺,为了平衡逆差,英国决定向中国出口鸦片,最终引发了鸦片战争。
其实“鸦片”这个商品并不重要,这是一种手段,鸦片的易种植,可成瘾的属性,可以实现英国挽回贸易逆差的目的。
鸦片贸易及战争赔款导致清朝白银迅速外流,从1840年-1915年,中国白银外流达到12.5亿两,之前赚的钱全部都倒回去了。
白银的大量外流导致了清政府的国库空虚,1876年,左宗棠被任命钦差大臣,负责收复被阿古柏匪帮占据十年之久的新疆,但是每年军费需要八百万两白银,朝廷却没钱支付。
左宗棠找到做钱庄生意的胡雪岩,由他出面向汇丰、渣打等英国财团借款,共计1585万俩白银,才解决军费问题。
清政府国库之窘迫,可想而知。
1840年,便是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白银的流失,抽空了中国。
1934年,罗斯福颁布了《白银法案》,本意只是为了提高白银价格,争取白银集团的支持,结果导致了白银价格大幅上涨,中国的白银潮水般外流,直接抽紧了中国的银根,国内经济一片萧条。
中国的商人可以通过把白银卖给美国赚取比实业经济更高的利润,当然趋之若鹜,但作为银本位国家,市场上流通的货币越来越少,经济自然崩溃。
1935年,中国正式废除银本位,历经355年。
我们现在再回到开头的问题,货币与财富是什么?
货币存在的目的,本质上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它可以是金银铜铁,也可以是纸,甚至只是数字化的产品。
货币的价值是被人赋予的,其最重要的支持是信用度与控制手段。就像我们在使用支付宝或者微信支付时,传递的只是数值,但背后是信用在确保我们的生产力在社会中得到交换。
在国家面前,货币只是一种手段,而货币却不等同于财富。
打个比方来说,欧洲在美洲掠夺了大量白银之后,如果不能投入到对外贸易的使用中,这么多的白银只能在本国使用,那么巨量的白银还有价值吗?
银本位的制度,无疑制约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在本来已经落后的情况下雪上加霜,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银本位的建立过程中,中国是极盛之时,为了获得白银的货币能力,付出了实实在在的商品与财富,但是掠取了一大堆实际价值有限的金银的欧洲却崛起了,之后又通过战争抢走了中国的金银。
国家的财富,应该是产能,是服务,是科技,是供求,而不是通过拥有的货币多少来解决的。
本文讲了中国从纸币到银本位的历史发展,其实只想说明一个简单的问题:
对国家而言,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是财富,货币是一种调节的手段;
对于我们个人而言,钱(货币)当然很重要,但是货币是我们所具备能力的体现,货币可以被盗窃、贬值、流失,但是能力才是硬通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