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中国扶贫历史 ,一个都不能少!多图看懂新中国70年扶贫历程

时间:2024-07-17访问:6来源:历史铺

10月17日是我国第七个国家扶贫日。这一天,也是国际消除贫困日。

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我国农村扶贫工作取得巨大成就,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国成为首个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今天小百通就为大家梳理一下70余年来我国扶贫工作的历程。

小规模救济式扶贫阶段——1949年至1978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

我国经济基础较为薄弱,

农村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

整体上处于绝对贫困状况。

为了改变农村地区贫困落后的面貌,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

中国共产党人对农村贫困群体、

边远落后地区群体、因灾致贫群体、

战争伤残群体实施了救济式扶贫。

通过提供物资或现金,

帮助他们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

△ 1958年8月,毛主席和农村儿童在一起亲切交流。

根据1978年我国规定的贫困线标准测算,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规模为2.5亿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5.97%,农村贫困发生率达到30.7%。

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1978年至1985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拉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我国农村扶贫工作

也进入到体制改革推动扶贫的阶段。

这一阶段实施的改革措施,

包括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提高部分农产品价格、扶持乡镇企业发展等,

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调动了农民劳动的积极性,

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减少了农村贫困人口的数量。

其中,小岗村就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源地之一。

△ 1978年12月的一个寒夜,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鲜红手印,实施了农业“大包干”。“大包干”是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形式,小岗村成为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之一。

△ 上图: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当年“大包干”带头人关友江、严俊昌、严金昌、严学昌、关友申(从左至右)在小岗村牌楼前合影(2008年10月7日摄);下图:部分“大包干”带头人在实行农业“大包干”初期在茅草屋农舍前合影。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开启了农村发展新时代。

按照1978年的贫困线标准,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1985年的1.25亿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14.8%,年均减贫1786万人。

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1986年至2000年

1986年6月,国务院成立了

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我国农村

扶贫工作进入到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

确定了以县为对象的瞄准机制。

1986年确定了331个国家级贫困县,

1988年确定了370个国家级贫困县。

1994年,将国家级贫困县调整到592个,

提出要用7年时间解决

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2000年底,“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目标基本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农村贫困地区群众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整村推进式扶贫阶段——2001年至2013年

进入21世纪,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分布

逐渐从国家级贫困县区域向村级区域集中。

基于这一现状,

国务院扶贫办以贫困村为重点扶贫对象,

在全国开展了整村推进扶贫工作,

推动我国扶贫工作进入到整村推进式扶贫阶段。

期间,我国确定了14.8万个贫困村,扶贫资金、

扶贫政策以及扶贫项目直接向贫困村倾斜,

改善了贫困村的生活条件,

提高了贫困村的收入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

党中央把消除贫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 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冒着严寒、踏着冰雪来到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深入龙泉关镇骆驼湾村和顾家台村考察革命老区扶贫工作。(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现在的阜平县骆驼湾村早已焕然一新。

2012年底,在现行标准下,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为9899万人。

精准式扶贫阶段——2013年至今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

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精准扶贫”战略。

2013年至今,

在总结以往扶贫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我国农村扶贫工作进入到精准式扶贫阶段。

△ 2013年11月3日下午,习近平在十八洞村同村干部和村民座谈。(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最深的牵挂。

脱贫攻坚以来,总书记顶风雪、冒酷暑、

踏泥泞,翻山越岭、跋山涉水,

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在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

这些贫困村明确努力方向,鼓足发展劲头,

实现了脱贫攻坚的历史跨越。

如今这些村子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2012年底,甘肃省元古堆村贫困面达57.3%,人均从农业产业中获得的收入仅为660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465.8元。2018年元古堆村实现整村脱贫,2019年底实现全村无贫困户,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789元。图为1月20日,在元古堆村2019年度企业带动入股分红大会上,村民在等待分红。(新华社 马希平 摄)

△ 湖南省菖蒲塘村多年大力发展水果产业,种植猕猴桃、柚子、柑橘、葡萄等,还依托水果种植发展水果加工、育苗、旅游等产业,同时依靠电商平台扩大销售市场。目前,全村水果种植面积达到5844亩,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6000余元增至2019年的20000余元,菖蒲塘村于2016年实现整村脱贫。图为9月10日,廖家桥镇菖蒲塘村的村民梁立成在自家的猕猴桃地里展示采摘的猕猴桃。

△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湖南十八洞村从一个贫困的小山村,成为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省级脱贫攻坚示范村,在2016年实现了整村脱贫摘帽,201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上升到了14668元。图为5月15日,在十八洞村,扶贫工作队长麻辉煌(左)与返乡大学生施林娇一起通过网络直播推销土特产。

△ 甘肃省布塄沟村通过修路引水、捐资助学、产业造血、生态修复,全面助力东乡人民脱贫致富。2012年底,布楞沟村人均纯收入只有1624元,贫困发生率高达96%,2014年底,人均纯收入达到3419元,实现整村脱贫,2018年底,人均纯收入增长到6815元。图为当地村民在扶贫车间工作。

△ 张家口德胜村通过实施精准扶贫,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的37.8%降至目前的0.17%,2019年底,德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7万元,是2014年的3倍多,村集体收入更是实现了由“空白村”到“百万元村”的跨越。图为徐亚茹在德胜村“农光互补”项目区光伏发电板下查看种植的药材长势。(新华社 记者 牟宇 摄)

像这样的村子还有很多很多......

在精准扶贫战略的指导下,我国扶贫工作成效显著,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县从832个减少到今年的52个,可以说接近完成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

天翻地覆慨而慷,

但中国不会止步于此。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

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