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17访问:22来源:历史铺
一.胡适发起文学改良运动
胡适(图片来源于网络)
1917年1月1日,针对文学远离生活的状况,胡适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1917年1月1日出版)发表《文学改良争议》一文。胡适认为,文学改良应从8个方面入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烂调套语;;不讲对仗;不避俗字欲语。他提出要以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正宗。在谈及文学内容时,胡适认为真正的文学应“实与今日社会之情状”。
二.1917年1月11日 (农历腊月十八),中国抚顺煤矿瓦斯爆炸,900余名矿工死亡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17年1月11日上午10时40分,抚顺炭矿大山坑井下因变压器着火,引起瓦斯爆炸,随即大火燃起。日方为保护矿井不管井下人员死活,采取封井措施,致使970余名矿工惨死井下,造成抚顺煤矿自开采以来的最大惨案。直到1月13日才结束封井。抚顺炭矿长米仓清族1月13日在向“满铁”总裁电告大山坑事故情况的报告中说:“大山坑封闭于本日午前十一时结束。”
大山坑当时共有采煤矿工两千多人,分两班倒,几乎是一个班的矿工葬身于井下。井下爆炸后,因断电鼓风机停转,下风口冒火,上风口变为入气口,此口并无烟火,完全可以组织抢救井下矿工,而日方却急于封闭上风口,置井下工人于不顾。据事故幸免者回忆说:“如果及时抢救,多数工人不至于死亡。但万恶的侵略者为了煤炭,却不顾中国人民的生命,鬼子逼着井上的人在井口用黄泥密闭,工人无路可逃,约有1000人死于坑内。”
其实早在1916年4月15日,大山坑内东段就曾发生自然发火的重大事故,日方马上把坑井东段全部封死,150名中国工人被困在井内,全部遇难。对此,日方根本没有采取任何防范措施,只是对封闭的煤井实施土砂充填以灭火,8天后恢复采煤,由此,酿成9个月后更大的事故。
三.1917年7月1日 (农历五月十三),张勋复辟
图片来源于网络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共和国,从此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但是,封建势力并不甘心失败,民国初年,继袁世凯的“洪宪帝制”失败之后,1917年7月1日又发生了清廷的复辟。由于这次复辟是由封建军阀张勋一手制造的,史称“张勋复辟”。
张勋原是清朝的江南提督,统帅江防营驻扎南京。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军进攻南京,张勋负隅顽抗,战败后率溃兵据守徐州、兖州一带,继续与革命为敌。民国成立后,他和他的队伍顽固地留着发辫,表示仍然效忠于清廷,人们称这个怪模怪样的军阀为“辫帅”,他的队伍被称为“辫军”。1913年,张勋因参与镇压孙中山发起的“二次革命”有“功”,被袁世凯提拔为长江巡阅使。从此他拥兵徐州,成为一个声势赫赫的地方军阀。1916年,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称帝失败,黎元洪当上大总统,实权掌握在国务院总理段祺瑞手中。不久,黎元洪和段祺瑞在所谓“参战”问题上发生矛盾,段祺瑞主张对德宣战,黎元洪和国会则坚决反对。张勋因德国支持他的复辟主张,而反对对德宣战,但同时又蔑视黎元洪。因此,黎、段争相拉拢张勋,张勋却另有打算。他伪装成黎、段之间的调解人,企图坐收渔利,同时拼凑实力,积极为复辟作准备。1917年5月下旬,当黎、段因解散国会问题争执不下时,段祺瑞策划武力推翻黎元洪并解散国会,黎元洪得到消息,先下令免去段祺瑞的国务院总理。张勋乘机提出“非复辟不可”的主张,于6月7日率“辫军”北上。黎元洪被迫下令解散国会。14日张勋到达北京。
经过一阵紧张的策划,张勋于6月30日潜入清宫,决定当晚发动复辟。1917年7月1日凌晨1时,张勋穿上蓝纱袍、黄马褂,戴上红顶花瓴,率领刘廷琛、康有为、陈毅、沈曾植、王士珍、红朝宗及几位辫子军统领共50余人,乘车进宫。
3时许,废帝溥仪在养心殿召见张勋。张率领诸人,溥仪行三拜九叩礼。接着由张奏请复辟说:“隆裕皇太后不忍为了一姓尊荣,让百姓遭殃,才下诏办了共和,谁知办得民不聊生。共和不合咱的国情,只有皇上复位,万民才能得救。”溥仪说:“我年龄太小,无才无德,当不了如此大任。”张说:“皇上睿圣,天下皆知,过去圣祖皇帝也是冲龄践祚。”12岁的溥仪说:“既然如此,我就勉为其难吧!”同日,溥仪发布“即位诏”,称“共和解体,补救已穷”,宣告亲临朝政,收回大权。他公布9项施政方针,一连下了8道“上谕”,大举封官授爵,恢复清朝旧制。参加复辟的重要分子,均被授以尚书、阁丞、侍郎等要职,康有为任弼德院副院长,张勋为政务部长兼议政大臣,并被封为忠勇新王。张勋还通电各省,宣布已“奏请皇上复辟”,要求各省应即“遵用正朔,悬挂龙旗”。
复辟消息传出后,立即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孙中山在上海发表《讨逆宣言》,段祺瑞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组成讨逆军,防守的“辫军”一触即溃,张勋在德国人保护下逃入荷兰使馆。复辟丑剧仅仅上演了12天,就在万人唾骂声中收场了。
四.1917年7月19日 (农历六月初一),孙中山南下广州护法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17年7月2日,广东省长朱庆澜邀请孙中山组织军政府,驻粤滇军将领张开儒也主张迁都广州,认为“国都既陷,政无所出。维今大计,速迁政府,设置地点,广州为宜。组织内阁,遥戴黎公”。7月6日,孙率海琛、应瑞舰离沪赴粤,章太炎、朱执信、廖仲恺、陈炯明等同行。17日到达虎门,旋改乘江固舰抵黄埔,广东督军陈炳锟、省长朱庆澜等前往江边迎接。孙中山在黄埔公园欢迎会上发表演说,主张请海军全体舰队来粤,(历史今天)然后在粤召集国会及请黎元洪前来执行大总统职务。
19日,孙中山抵广州,请国会议员来粤召集国会以决定大计。朱庆澜表示赞成。陈炳锟以“南方力薄,经济困难”为此推托。孙中山逐一解释,并希敦促陆荣廷东下合作,陈勉强同意。同日,孙中山通过津、沪各报邀请国会议员南下护法,召开国会,以行“民国统治之权”。
21日,程壁光与第一舰队司令林葆怪率舰队自吴淞口开往广东,唐绍仪、汪精卫等同行。行前在沪发表《海军护法宣言》,宣布海军讨逆三大目标:“一曰拥护约法;二曰拥护国会;三曰惩办祸首。”表示“必使已毁之约法,回其效力;已散之国会,复其原诽谤。元恶大妄、为国狎贼者,无所逃罪,然后解甲。自约法失效、国会解散之日起,一切命令皆无根据,当然认为无效。发此命令之政府,当然否认”。
五.1917年9月18日 (农历八月初三),护法战争爆发
程潜(图片来源于网络)
1917年9月18日,孙中山为反对北洋军阀、维护《临时约法》而发起的护法战争,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史上一个重要事件。1917年7月初,张勋拥清废帝溥仪复辟,孙中山极为愤怒,即偕廖仲恺、(历史今天)朱执信、(历史今天)何香凝、(历史今天)章太炎等人乘“海琛号”军舰从上海南下,准备在南方组织武力讨伐。但孙中山尚未到达广州,复辟丑剧即告结束,而重新掌握北京政府大权的段祺瑞却在宪法研究会的鼓噪下,顽固地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召集国会。在这种情况下,孙中山便将斗争矛头直指以段祺瑞为代表的北洋军阀。17日,孙中山抵达广州,当晚发表演说,明确提出护法的宗旨是打倒假共和,建设新共和,并呼吁各界奋起为护法而斗争。
孙中山的护法号召,首先得到海军的积极响应。7月21日,前北京政府海军总长程璧光发表拥护护法的宣言,宣告海军独立,随后率海军第一舰队开赴广东。桂滇军阀为维护自己在西南的统治,也表示反对段祺瑞解散国会、废弃《临时约法》。早在6月20日,桂系军阀就宣布,由于国会解散,两广地方军政暂由两省自主。不久滇系军阀唐继尧也表示与两广取一致行动。这样,两广和云贵四省遂成为护法基地。
在孙中山的号召下,国会议员纷纷南下参加护法。至8月中旬,到达广州的议员达130余人。由于不足法定人数,孙中山遂于25日召集国会非常会议。31日,国会非常会议通过《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大纲》。“大纲”规定组织军政府的目的是“勘定叛乱,恢复临时约法”,并宣布约法未完全恢复以前,中华民国行政权由大元帅行使。9月1日,国会非常会议选举孙中山为大元帅,唐继尧和陆荣廷为元帅(唐、陆均未就职),负责行使军政府职权。10日,孙中山宣誓就职,表示要尽全力攘除段祺瑞等民国叛逆,恢复《临时约法》。随后孙中山以大元帅名义下令讨伐段祺瑞,揭开护法战争的序幕。
护法战争首先在湖南开始。还在护法军政府成立前,段祺瑞为实现武力统一的计划,即派其心腹傅良佐为湖南督军,并源源不断地把北洋军开入湖南,引起湖南各界的强烈不满。9月18日,零陵镇守使刘建藩与驻衡阳的湘军旅长林修梅联衔通电,宣告湘南自主。10月6日,组成护法军湘南总司令部,推举程潜为总司令。同日,湘南护法军与北洋军在湘潭西倪铺接战,护法战争正式爆发。孙中山当即复电湘军将领,望其“勉事进行,以树大勋”。此后,湘南护法军和两广护法联军与北洋军在衡山、宝庆一带相持近一月,战况十分激烈。11月,南军开始取得优势,接连攻克宝庆、永丰、湘乡、衡山、湘潭等地。18日,湘南护法军占领湖南省会长沙。此时,各省护法势力也纷纷起来响应。12月初,滇、黔、川护法联军赶走了段祺瑞派到四川的查办使吴光新,攻占了重庆。同月,黎天才等人在襄阳通电宣告自主,组成“湖北靖国军”;郭坚等人在凤翔宣告独立,组成“陕西护法军”。此外,河南、山东等省也有靖国军相继起事。短短三四个月,护法战争的烽火遍及十余省,使孙中山受到很大鼓舞,曾计划各路大军会师武汉,大举北伐。
随着护法军的不断胜利,北京政府内部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军阀与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之间的矛盾日益表面化。冯国璋暗中主和,希望能借重西南军伐的势力,钳制段祺瑞。被段祺瑞派到湘南作战的北洋湘南各军总司令王汝贤、副司令范国璋本属直系,在战争中采取了消极态度。11月14日,他们于前线通电主和,造成北洋军在湖南大溃败,段祺瑞被迫引咎辞职。而桂滇军阀在分别控制了湘川两省后,私利有所满足,也很快与直系军阀实行妥协。28日,桂系军阀不顾孙中山的反对,通电主和。次年2月中旬,他们又与北京政府达成协议,停战两周,使北洋军获得喘息机会。3月,段祺瑞重新上台,组织北洋各军大举南攻,护法军在湖南占领的地盘很快大部丢失。在桂滇军阀的阻挠下,孙中山的北伐计划终于无法实现。
桂滇军阀在阻挠护法军北伐同时,还伙同政学会(由原欧事研究会部分人于1916年11月在北京组成)政客分裂护法军政府,排斥孙中山。以陆荣廷为首的桂系军阀,几次公开表示不与以孙中山为首的军政府合作。唐继尧不仅竭力阻挠驻粤滇军支持护法军政府,而且肆意诋毁孙中山。1918年1月,桂滇军阀为对抗孙中山,擅行组织所谓护法各省联合会。对于桂滇军阀破坏军政府的活动,孙中山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月初,他曾公开揭露桂系军阀企图扼杀军政府的罪行,并命令海军炮轰桂系军阀广东代理督军莫荣新的官署,以示警告。但是,由于孙中山缺乏有力军队的支持,桂系军阀有恃无恐。2月末,他们又卑鄙地暗杀了拥护孙中山、主张北伐的军政府海军总长程璧光。政学会政客也极力反对孙中山的领导地位。4月10日,由于政学会的活动,国会非常会议通过了《修正军政府组织法》,将大元帅首领制改为总裁合议制。孙中山坚决反对国会这一荒谬决定。次日,他即向国会指出擅行改组军政府是非法的,并坚决表示:“即于改组后有欲以为总裁者,亦决不就之”。这时,唐继尧也致电西南各省,表示支持改组军政府。在桂滇军阀和政学会政客的压迫下,孙中山痛切地认识到依靠军阀不可能达到护法目的,便于5月4日愤而辞职。他在辞职通电中,揭露了西南军阀的反动本质,指出“南与北如一丘之貉”。
孙中山辞职以后,国会非常会议遂改组护法军政府,选举唐绍仪、唐继尧、孙中山、伍廷芳、林葆怿、陆荣廷和岑春煊等七人为政务总裁,以岑春煊为主席总裁。至此,护法军政府完全为桂滇军阀及其附庸政学会所控制。在此情况下,孙中山于5月21日离开广州,前往上海。护法战争宣告失败。
护法战争的失败表明,有帝国主义作后台的中国军阀势力,比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强大得多。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由于本身软弱而又不敢发动工农,已经无力担当领导中国革命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