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17访问:6来源:历史铺
第五套人民币5元纸币来了!2010年7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定于2020年11月5日起发行2020年版第五套人民币5元纸币,新版5元纸币在保持现行第五套人民币5元纸币主图案、主色调等要素不变的前提下,优化了票面结构层次与效果,提升了整体防伪性能。至此,第五套人民币本次提升工作宣告完成。
值此之际,特对我国“货币的起源、发展及演变”做一梳理,让大家更好的了解我国货币丰富、灿烂的发展历史。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拥有历史悠久、变化无穷、形式多样的古币。中国古代钱币萌芽于夏代,起源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赢秦,历经了5000多年的漫长历史,更是创造了70多项世界之最。我国货币至少经历了从贝币到“半两”到“五铢”到“通宝”乃至现今流通的纸币这样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形成一种极具中国个性特色的货币文化。
币材是指充当货币的材料或物品,具有价值较高、易于分割、易于保存、易于携带等特点,我国的货币材料经历了以实物开始、发展到金属货币、再发展到货币商品的代表——纸币、信用货币和电子货币等多种形式的演变。
我国历史上的货币币材有:贝、龟(甲骨,西周);铅(五代、楚);珠玉、金(商、西汉;白金(银锡合金,西汉);白鹿皮(西汉);银(明清);铜(西周后);铁(南唐、宋);谷帛(曹魏);盐(唐四川);丝麻(唐关中)、绫罗绢(唐)等。
这些币材的选择是根据价值高、易分割、易保存、易携带以及当时当地技术条件、资源条件、交易规模以及外来影响而定,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贝的国家之一。海贝原为装饰品,因携带方便、坚固耐用,有天生的计数单位,在我国夏朝最先充当货币,但也有人认为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海贝已取得了实物货币的地位,以至于中国汉字中凡与财富有关的,大都以“贝”为偏旁。后海贝供不应求,遂有蚌贝、玉贝、骨贝及铜贝补其不足。商代铜贝,是人类最早的金属铸币。
海贝
骨贝
铜贝
自商朝铜贝出现后,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逐渐形成了以诸侯称雄割据为特色的四大体系,即:布币、刀币、环钱、楚币(爰金、蚁鼻钱)。
布币:铲形,由农耕经济的农具“钱”、“镈”演变发展而来,这也是把货币称之为“钱”的缘故。
春秋战国时期铲形布币
刀币:刀削形,起源于渔猎经济工具。
春秋战国时期刀币
环钱:圆形圆孔,源于手工业经济工具的纺轮或璧环,战国中期以后,秦国首先采用方孔圆钱,是比较先进的货币形制。
春秋战国时期的环钱
“鬼脸钱”和“爰金”:战国时期楚国货币。“鬼脸钱”一般指蚁鼻钱,蚁鼻钱是战国时期楚国流通使用铜贝,是一种面部有字、形状似海贝的货币。“爰金”,战国时期楚国的金币,亦称“金爰”、“印子金”、“饼金”、“金钣”、“金饼”等,扁平见方,少数呈圆形,在黄金版上有用铜印钤成的若干小方格,铸有铭文。爰金重约250克左右,含金量多在百分之九十以上。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鬼脸钱
春秋战国时期春国的爰金
我国古代的货币在秦汉时得以统一。秦始皇灭六国后,废除六国的布币、刀币等旧币,统一为方孔钱——“半两”钱。将方孔半两钱作为法定货币,中国古货币的形态从此固定下来了,文铭重量,铸行纪重钱币,一直由秦朝沿用到清末。
秦朝的“半两”钱
汉武帝在统治期间先后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并于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废“半两”钱,改铸“五铢”钱,大小轻重适宜, 制作精美,深受欢迎,其后各朝延续这一形制。“五铢”钱自西汉武帝元狩五年至唐武德四年,铸造历史长达700余年,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货币品种。其流通地域之广,影响之深,在中国货币史乃至世界货币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汉朝时期的“五铢”钱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渊改革币制,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中国钱币从“开元通宝”开始称通宝、元宝和重宝。“开元通宝”钱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书重量,“开元通宝”钱是我国最早的通宝钱。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钱文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通宝”。
“开元通宝”钱,还实现了由铢两体系向十进位制年号宝文体系钱币的转变。钱文由欧阳询题写,文字点画方雅,结构开朗爽健,开创著名书法家艺术入钱文的先河。
唐朝时期的货币
两宋时期铜铁钱并行,铜铁兼铸,种类繁杂,每个皇帝每次改元都铸造新钱,钱文书体多种多样,“对钱”盛行,钱币艺术达到中国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宋朝开始出现纸币,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北宋的“交子”和南宋的“会子”是最早的官方纸币,其后盛衰更替,成为各个朝代主要通货之一。
宋朝时期的金属货币
北宋的“交子”和南宋的“会子”是最早的官方纸币,其后盛衰更替,成为各个朝代主要通货之一。
宋朝的“交子”钱
因为会子的纸质是楮树皮所造楮纸,故称楮券。当时的印刷技术并不发达,纸币无法在印刷之际加入防伪标志,只能在纸币中印上对伪钞使用和告发的赏罚规定。 印有禁令的南宋会子:
宋朝的“会子”钱
金元明清“以银为主,铜钱纸钞为辅”的货币制度,这一时期大宗交易用银锭,同时使用铜钱和纸钞。契丹文、女真文、蒙文、满文等少数民族文字也用作钱文,成为多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历史见证。
金代的银锭
明代大力推行纸币——钞,明初只用钞不用钱,后来改为钱钞兼用,但明代只发行了一种纸币——大明宝钞。白银在明代成为了法定的流通货币,大宗交易多用银,小交易用钞或钱。明代共有十个皇帝铸过年号钱,因避讳皇帝朱元璋之“元”字,明代所有钱币统称“通宝”,忌用“元宝”。
明清时期的“宝钞”
清朝主要以白银为主,小额交易往往用钱。清初铸钱沿袭2000多年前的传统,采用模具制钱,后期则仿效国外,用机器制钱。清末,太平天国攻进南京后,亦铸铜钱,其钱币受宗教影响较大,称为“圣宝”。
清朝后期开始使用银元铜元机制币银元铜元圆形无孔,采用机器鼓铸,规格标准,式样新颖,使用方便,颇受社会欢迎,因而迅速取代制钱而起,成为东西方钱币文化交融的典范。
清朝后期的银元和铜元
从上可以看出,我国古钱币历史源远流长,也可从此折射出中国文化是如此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