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中国核武器历史——新中国原子弹研究历程

时间:2024-07-17访问:31来源:历史铺

何以卫国?什么武器能长久保护我们的祖国和人民?唯有原子弹!核燃料铀235的半衰期约7亿年,换换电子元器件和其他零部件,原子弹可以保护我们7亿年。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一朵耀眼的蘑菇云,在中国西北边疆罗布泊的沙漠中腾空升起。

这是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了原子弹技术,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核讹诈。人民日报发行了特版红头号外,向全世界宣传这一重大喜讯。

人民日报号外---原子弹爆炸成功

1 国外原子弹的严峻形势

美国的曼哈顿计划(Manhattan Project),历时3年,超过10万科学家参与其中,耗资20多亿美元,终于在1945年7月16日成功试爆全世界第一颗原子弹“瘦子(Thin man)”;8月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分别投下“胖子(Fat man)”和“小男孩(Little boy)”两颗原子弹;受到原子弹的强烈震撼,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美国曼哈顿计划徽标

四年后的1949年8月,苏联研制的“铁瓦克”原子弹试爆成功;1952年10月,英国在其所属的澳大利亚蒙特贝罗沿海成功试爆其第一颗原子弹;1960年2月,法国在西非的撒哈拉沙漠中试爆其第一颗原子弹;有块殖民地就是好啊,原子弹爆炸后的放射性尘埃不会落在本国。

2 新中国原子弹的萌芽阶段

1946年6月,美国在西太平洋的比基尼岛进行核试验,中国科学家赵忠尧受国民政府委派到现场参观,然后在美国采购加速器;1946年9月,朱光亚、华罗庚、李政道、杨振宁、曾昭伦(曾国藩的后人,优秀的名人之后)等人受国民政府派遣,到美国学习原子弹技术;受美国保密政策限制,无法学习原子弹技术,随进入大学学习。

1948年钱三强(曾在法国留学,导师是伊雷娜·约里奥-居里,居里夫人的女儿)、何泽慧(曾在德国海德堡威廉皇家学院从事核物理研究)从法国回到中国北平。1949年5月,曾经在英国留学、借道香港回到北平的彭桓武(其导师是大名鼎鼎的玻恩),与钱三强会面商讨,以北平研究院和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为基础,成立近代物理研究所和应用物理所,为进行核科学研究做准备。

国立北平研究院

1950年,曾在居里夫人女儿--伊莱娜·居里那里学习的杨承宗(好像跟彭桓武同门),在其导师的大力帮助下,在法国巴黎购买了研制原子能的书籍、设备和药品,并带回了珍贵的10克镭样品。

1950年5月,新中国成立了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从事核科学技术的研究,曾留学美国、师从康普顿(很多人都会想到康普顿效应)的吴有训任所长,钱三强任副所长。

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中关村旧址)

1951年在陕西省西安市西安大约6公里的地方,成立了“原子城”,即现在的西北核技术研究所。

1953年2月,钱三强率领20多人的科研队伍,到苏联学习核科学技术,有个能学习最先进核技术的老大哥,也不容易。

新中国成立伊始,困难重重,国内还没完全统一,1950年爆发了朝鲜战争,可谓内忧外患。我国积极开展了抗美援朝,保护襁褓中的新中国。在1953年签订《朝鲜停战协定》回到国内后,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考虑到先进武器在战场上的重要作用,开始考虑原子弹的研究问题。

1954年,地质学家李四光在广西找到了铀矿石,这可是核武器的最重要原料;同年,成立了地质部普查委员会第二办公室,专门从事铀矿开发,顶峰时期有2万多人。

我国第一块铀有矿石

3 准备阶段

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听取了刘杰(时任地质部副部长)、李四光、钱三强关于发展原子能的报告;7月,国务院成立了负责核科研基地建设的国家建设委员会建筑技术局,钱三强任副局长;随后,中央成立了由陈云、聂荣臻、薄一波组成三人小组,负责原子能事业的发展;同年,第一届人大第51会议,成立第三机械工业部,宋任穷任部长,主管核工业建设和核武器研制工作。

1955年1月17日,苏联发表声明,将帮助中国和东欧国家和平利用原子能;1月20日,中苏签订协议,苏联帮助中国勘探抽矿;8月,签订了苏联援助中国建设原子工业的协定;11月,中国派出26人到苏联学习反应堆、加速器、理论物理和应用物理。

我国第一台反应堆、回旋加速器

1956年1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提出,“经过一段时间,我们不仅会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还可能有自己的原子弹”。同年12月,草拟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确定了12项重点任务,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居于首位。

1957年秋天,第二机械工业部成立九局(现在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李觉(此前任“西藏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兼后勤部部长、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任局长,负责筹建原子弹设计研究院,设立了理论、实验、设计和生产4个部门共13个室。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1958年2月,第三机械工业部改名为第二机械工业部,负责原子弹和氢弹。

原二机部大楼

1958年,九局组成核武器研究所,开始了原子弹的研制工作,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现位于北京西南郊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钱三强任所长,王淦昌(曾留学德国,师从著名女核物理学家迈特纳(Meitner)任副所长,这是中国第一个多学科综合性的原子能科学技术研究所,号称中国核工业的“老母鸡”。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1959提6月,中苏关系恶化,苏联专家开始撤离中国。同年8月,第二机械工业部向九局发出“为在中国原子能事业中彻底实行自力更生方针而斗争”的电报;10月,核武器研究所成立了非标准设备和建设工程两个设计室,中国核工业迅速走向全面自力更生的道路。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世界气体力学大师冯·卡门的弟子,与钱学森同门)被调任核武器研究所任副所长;程开甲(曾在英国留学,物理学大师波恩的学生)、陈能宽(在美国耶鲁大学留学)、龙文光等100多名科学家和工程师被调到核武器研究所。

面对困难,利用“596”这个数字,作为中国第一颗原子的代号,也叫“争气弹”,激励大家,奋发图强,勇攀核弹高峰。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596工程模型

4 独立研制和最后攻坚

1960年,第二机械工业部成立核安全防护卫生局,与卫生部实行双重管理,确保核安全。

1961年7月,中央下发《关于加强原子能工业建设的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全国各地、各部门支持原子能工业、核武器研制工作。同年,在彭桓武、邓稼先、周光如等科学家的领导下,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定为“内爆型”。

1962年下半年,攻克了铀235生产线上存在技术问题;同年9月,二机部制定了《1963-1964年原子武器工业建设、生产计划大纲》,力争在1964年,至迟在1965年上半年试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11月,时任国家主席刘少奇宣布,决定在中央直接领导下,成立15人的中央专门委员会,领导原子弹研制工作。

1963年初,开始在西北部建设核武器研制基地,科研人员由北京转移到基地,开展最后攻坚战。同年底,全尺寸聚合爆轰中子试验取得成功,攻克原子弹研制最后一个重大难关。

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究基地旧址

1964年1月,兰州浓缩铀厂生产出合格的高浓缩铀产品;6月,试爆了一颗不装核燃料的原子弹模型;8月,进行第一次核试验装置备件全部加工、装配、验收完毕;张爱萍将军进行了一次全面的预演,确保第一次核试验完无一失。

浓缩铀

1964年10月16日下行3时,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功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人民日报发表红头号外,向全世界宣布这一成功喜讯。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人民日报号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