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干货:中国近四千年的教育历史,满是你不知道的故事

时间:2024-07-17访问:9来源:历史铺

古往今来,教育一直是关系国家兴亡和民族兴衰荣辱的命脉之一。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长达四千年的教育发展史,繁衍至今,大致可以分为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

一、古代教育:

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已经出现"图书文字"和"象形文字"。

随后出现了专门传授和学习的机构,当时称为"成均",这也是学校最开始的雏形。

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弘扬“有教无类”,突破了官府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因材施教,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皆是由孔子提出,并延续到今天的教育理论。

西汉武帝时期,废黜百家,大力推行儒学教育,长安兴办太学,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完善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学校体制。

在宋朝,学校制度进一步完善,开始兴起太学国子学等。

随着私人讲学书院兴起,全国开始重视知识、重视文化乃至“尚文”精神。

明清两代,强化了前代的科举制度,采用八股取士,实行思想文化专制。

今天看来,古代教育沉淀下来的优良传统,包括思想教育教学理论,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现代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近代教育:

近代教育是指从1840年到1949年。

19世纪中叶,经历了太平天国起义和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实行洋务运动,开始学习西方文明。

20世纪初,除了重新开启京师大学堂外,还在多个省份开办大学堂。

1905年正式废黜科举制度,实行新文化变革。

近代教育的发展与变更和反帝国主义反封建斗争有着密切联系和积极深远的意义。

近代教育史上,几次重大变革,不仅提升了教育环境,还对中国教育史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恢复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废黜科举,提倡科学理论知识的学习。

取缔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的条文,加强科学教育,重视实验作业,以实用和职业为主要教学内容。
废黜封建制度,确立男女平等教育权。
新文化运动在反对旧礼教、旧道德的同时,积极宣传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思想,主张男女有平等受文化教育的权利,主张男女同学。
学校教学采用国语和白话文。
新文化运动,提倡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提倡国民文学写实文学社会文学等新文学。

大学改制。

蔡元培1917年接任北京大学校长后,着手对北京大学进行改革。

他提出解放思想改革预科调整专业实行民主管理招收女生实行男女同学,采用白话文讲义等。

这些改革,使北京大学思想活跃,气象一新,为后来的学校树立起良好的榜样。
各种教育思潮的涌现和各种教育团体的成立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民主和科学旗帜的鼓动下,教育界思想也十分活跃,涌现了平民教育、工读教育、职业教育、实用主义教育等多种进步教育思想,对当时的教育发展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三、现代教育: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空前绝后,先后进行八次教育改革,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文明,种种举措让我们奋起直追,逐渐走在世界前列。

2017年年初,教育部“扫盲教育处”建制被取消。

时任扫盲教育处处长王岱说,此举并非意味着国家不重视扫盲工作,而是我们的文盲快被扫完了。

一个小小的插曲,间接反应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教育事业的大力投入和高效产出。

新中国成立后,收回教育主权,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各类教育问题进行了彻底改进。

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一五”计划,教育紧跟经济发展做出相应变动。

1957年2月,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文化劳动者。”

第四次教育调整,有效改进了课程编写和实施中的混乱局面。

粉碎四人帮期间,教育战线开始拨乱反正,对课程改革充分论证,为后续调整打下坚实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国内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各国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原有课程设置已跟不上新形势,势必要在原有基础上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的诞生,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国基础教育的痛点,为后面实行素质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顺应世界课改的潮流,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笔耕不辍,辛勤耕耘,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最值得我们尊敬的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