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17访问:7来源:历史铺
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我国传统四大节日,其中春节是最为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历来受到大众的重视,因此有着最为多样的形式来庆祝这个节日的到来。
各地的忙年歌童谣,从腊月二十三开始,每天一件事儿,一直到正月初一。而过完年之后,同样有各种各样的习俗与仪式,来让人感受这个节日的气氛。
春节,古时称指元旦、元日等,直至近代采用公元纪年,二者才分家。不管名称怎么变化,中国人一直延续两千多年的传统,以农历的日子过着自己的中国年。(两个节日的变迁推荐阅读:元旦并不总是1月1)
春节的起源
春节起源于古时期的祭祀活动,主要以庆祝农作物丰收,祈祷来年顺利为主,因为农作物是一年一熟,也就逐渐产生了“年”的概念和称呼。
甲骨文的“年”字,上部是一束穗子向下垂的禾谷,下部是一个弯着腰、臂向下伸的人,二者合起来像人负禾之形。在《说文解字》中也指出这个字的本义——“年,谷熟也。”
而这种一年一度的祭祀、庆祝活动也就形成了现在“过年”的初始形态。
“年”的具体日期,在夏朝时为一月,商朝时为十二月,周朝时为十一月,秦朝则定为十月,直至汉武帝颁行《太初历》,以夏历正月初一为岁首,沿用至今,形成了延续两千余年的过年传统。
它是依赖于农业社会的丰收产生,自然也是中国传统下最为重视的节日与活动。
过年的神话
在面对无法用已有的认知来解释的现象时,人们常常采用神话故事来解释。
当过年的隆重活动,在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忘记,仅仅保留各种习俗活动时,人们面对好奇心旺盛的小孩子,也就开始用神话故事来解释过年的因由。
过年的神话故事与凶兽害人相关,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凶猛异常的怪兽,每当岁末便出现,吞食牲畜,伤害人命,一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是躲避凶兽,后来发现怪兽最怕红色和声响,因此,便通过贴春联、放鞭炮等形式驱逐怪兽,形成了过年的习俗。而这个怪兽,有的地方称之为“年”兽,有的地方称之为“夕”兽。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1984年的时候,民间年画的形式,以中国学派动画的方式制作了《除夕的故事》,将“夕”作为凶兽,“年”作为降伏凶兽的仙童,重新讲述了这个传统的神话故事。
在不同版本的神话故事讲述里面,也将过年的一些习俗融入其中,形成了独特的故事。
从一个老人处获得帮助,得到制服凶兽的办法——祭灶神。驱逐凶兽的工具——贴春联、放鞭炮。
祭祀灶神
灶神的起源远比一般的神话人物要早的多,商朝时就已经民间供奉,先秦时期,灶神同门神、井神、厕神、中溜神(土地神和宅神)五位神灵共同负责一家人的平安。《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有言,“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实列受氏姓,封为上公,祀为贵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而灶神便是五祀之一。
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因为春节本身就是庆祝丰收的祭祀活动,对于灶火的祭祀以及清扫灶台等内容本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东汉儒学大郑玄在《礼记·记法》上注解:“(灶神)居人间,司察小过,作谴告者也。”说明至少从东汉开始,灶神的职责就已经多了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
灶神的形象一般是灶王爷的画像,也有男女两人的形象,女神则是被称为“灶王奶奶”,或者两人称为灶君和灶君夫人。
灶神自上一年的除夕开始留在家中,人间每日启灶做饭,灶神便有了长久保护和监察一家的机会,年末既是清扫灶台的机会,也是送灶神汇报一家善恶的时候,这种送灶、迎灶的活动便成为了过年的习俗之一。
贴春联
贴春联的习俗要比祭祀灶神晚一些,“春联”这个名词来源于明代,一般认为是朱元璋的行政推广造成的。
但是这种形式呢,则是来源比较久,最开始的时候是挂桃符,《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进而达到辟邪的作用。
这种形式是有两种含义,一是采用桃木本身的辟邪作用,先秦时期便经常用桃木来驱邪避灾,《礼记·檀弓下》便有记载:“君临臣丧.以巫祝桃茆执戈,(鬼)恶之也。”二则是挂桃符这种形式,本身就有“封印”的含义在内,将打扫干净的房屋封印住,外面的邪祟无法进入。
在桃符上写上文字,作吉祥语,以前认为最早的是后蜀主孟昶在964年春节提笔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挂于寝宫门前,后来发现敦煌遗书中已有唐人刘丘子在723年撰写的“三阳始布,四序初开”。
这些时候,只是把它当作是桃符的变种,直至明代官方的提倡,才让这种形式成为了广泛的习俗形式。
放鞭炮
放鞭炮,或者说放爆竹,一开始的形式是在火中燃烧竹子,竹子爆裂产生的毕剥声,营造喜庆的气氛,或者驱赶野兽使其远遁。
后来,唐代李田,为了驱赶瘟疫瘴气,将硝石装在竹筒里,点燃后使其发出更大的声响和更浓烈的烟雾,形成了爆竹的最早雏形。
火药的出现,人们将硝石、硫磺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让这种燃放的声响更大,产生了“爆仗”的说法。而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形成了如今的鞭炮形式。
随着技术的发展,火药的形式变得多种多样,人们也发现了金属燃烧时候所释放的不同颜色,也就将其引入鞭炮之中,形成多种多样的烟花。
鸣放烟花爆竹原本就是为了营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将自身发生的喜事告知于周围人,形式逐渐为大众所接受,融入了各种节日习俗当中,春节作为最为隆重的节日,更是少不了燃放鞭炮,这也就成了春节为人所熟知的一种习俗。
春节新韵
春节的习俗多种多样,甚至在各地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习俗。但是,不管习俗如何变化,如何适应地域特性,核心也就是为了庆祝这个节日的到来。
这些热热闹闹的习俗与仪式,因为其一年一度,出现在特殊的时间段里面,让人觉得难得与怀念,也就形成了浓烈的“年味”。
不过,随着社会城市化的推进,许多过年的习俗不再保留,也就让人感觉到“年味”也不像以前那样的浓厚。
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平时也可以做;一次久别的重逢与团聚,现在也不是难得的事情;一些准备过年的东西,也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而那些形式上的礼仪,也随着老人的老去,逐渐被年轻人遗忘……春节本身似乎成了一个特殊的假期。
梳理春节过往,便很清楚,春节本身是农业社会下庆祝一年丰收的产物,许多隆重的习俗,也是因此而衍生出来的,进入工业社会步入现代化之后,有些习俗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环境,也就被人逐渐舍弃。
然而,人们终究需要一个机会来做自己一年的情绪总结,以一种社会总体的喜庆氛围来感受一年多的变化,这是属于人本身的需求,不管是在农业社会还是工业社会,都是没有变化。
既然人本身没有变化,那么这个节日的核心需求也就还在那里,至于说习俗的减少,“年味”的减少,不过是因为步入工业化社会的时间还短而已。
回望每一种春节习俗的形成,都有百年乃至千年的历史,而现代社会下浓厚的“年味”形成依旧需要长久的时间。
春节,Chinese New Year,中国人的新年,它是与中国的文化、历史相生的,每个人对他都有特殊的感情,只要这份感情不消失,汇聚在一起,终究是会形成新的春节习俗,成为春节变迁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