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中国近代历史阶段划分:近现代史中国现代化历史六大阶段,六次政治选择

时间:2024-07-17访问:8来源:历史铺

第一阶段:1861-1911年,清王朝的开明专制化运动。基本史实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为挽救统治危机,以曾国潘、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核心代表的洋务派,采用“中体西用”思想,掀起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实践开端。

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列强掀起一股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在光绪帝支持下进行了一场“百日维新”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虽在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阻挠下失败,但它也体现了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而做出了政治方面的改革尝试。

接下来,从1901到1911年,清政府进行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为核心内容的自救挣扎,新政在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内容客观上有利于推动这一时期中国经济近代、军事近代化的发展,而在政治上1905-1911年的预备立宪则是一大败笔。1911年出台一个“皇族内阁”让立宪派倍感失望,对清政府失去信心,清政府陷入更加孤立境地。而众多立宪派转而支持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

第二阶段:1911-1913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早期议会制模式。基本史实: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出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统治和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极大的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被称为20世纪中国第一次伟大历史巨变。

第三阶段:1914-1928年,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军事强人型的新权威主义模式。基本史实:先是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建立北洋政府,之后逐渐走上军事独裁并复辟帝制的不归路。之后1916-1928年中国陷入了北洋军阀混战时期,中华民国可说是名存实亡。

第四阶段:1928-1949年,国民党的国家主义的权威主义模式。基本史实:这一时期是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统治实质是代表大地主、大官僚、大资产阶级的独裁专制统治,一直借中实行孙中山民主政治第二阶段“训政”,长期把持国家政权的党、政、军大权,只在解放战争时期的1947年出台一个国民党一手操办的“宪政”运动。因而,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民主化并未有多大进展。

第五阶段:1949-1976年,新中国成立到文革结束,二十多年的历史。基本史实: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政治等现代化有一个比较大的发展,建立起的是高度集中计划经济模式,政治在50年代初步,初步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经济一化三改,之后在60、70年代社会主义经济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六阶段: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模式。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的现代建设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城市的以国有企业为中心的改革,极大的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以点线面为核心的对外开放又进一步推动现代经济建设向前发展;政治上先是拨乱反正、之后修订宪法、逐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等,这些举措使得中华民族不断走向复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