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国学知识大全》中国的文化史

时间:2024-07-17访问:16来源:历史铺

01

今人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什么?

吕先生告诉我们,历史是一种社会科学,是关于世故人情的深切常识。研究的目的,不外乎打通眼前的人情世故而已。探求历史的真相以及历史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现在。

为了弄清这些世故人情及社会现象的本质,研究历史必定要注重文化。那么什么是文化呢?关于这个问题,研究历史与研究社会学的学者,各有不同的答案,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点:

1、从狭义范围来说:

文化仅包括学术、文学、美术、宗教等。像文化人、文化事业这样的名词,现在颇流行于社会,成为文化的通俗意义。实际上,社会上的种种事物,有很多不包括在狭义的文化范围内。仅注意学术这一个方面,没有办法将社会作为整个的研究对象。因此,吕先生认为这种说法的范围太过于狭窄。

2、从广义范围来说:

但凡一切人为之事,都可以称为文化现象。大概意思就是有意识的事,但有意识的事不单单是人为,一切的生物的行为也都是有意识的。可是却不曾听说有动物文化一说,所以并不是所有有意识的举动,都能称为文化现象。


吕先生将二者折中,得到以下文化定义:

人类的特点是会使用工具,之所以能使用工具,是因为人的手足能分工,手的拇指与其余的手指是相对的。而且人的大脑特别发达,能构成概念。人的发音器官也很发达,能创造繁杂的语言,进一步形成文字。

所以,人不但能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而且能改变环境适应于自己,这就是所谓的控制环境。人又是一种社会群居动物,凡事都可以用群体的力量来解决。这些都是人与猿的重要区别。

综上,文化,是人类凭借特异的禀赋、良好的沟通工具(语言)而成就的控制环境的共业。

吕先生在书中指出,中国文化的起源有以下几个特点:

  • 中国文化起源于江、河下游,越远古的民族,受地理的影响就越大。所以古代开化较早的民族,必定是在沿海、在大河旁,土地肥沃、温湿的地方。
  • 历史上,中国的食物以植物和鱼类为主。衣服以麻、丝为主。以木为架,土为墙,建造住所。货币以贝壳为主。敬畏龙蛇。
  • 文化上,古代南北中分为三派。以处理头发的方法为例:北方习惯编发,南方习惯披发,中原习惯戴帽子束腰带。
  • 02

    古代的社会组织

    中国古代所说的姓,等于今天社会学家所说的氏族,因为最开始的氏族是母系氏族,所以,把“女”字和“生”字合在一起称为“姓”。

    此后,由母系氏族逐渐转为父系氏族,以始祖所传的姓为正姓。国君就以国名为姓氏,比如鲁国国君的氏族姓鲁。除了国君的嫡长子之外,其他儿子都另立一宗,分别授予姓氏。

    在殷朝之前,六代亲属关系之外,便可以通婚。当时,对于通婚的禁忌,只以血缘相近为限制,不论是不是同姓。而同姓不可通婚的制度,大致起源于周朝。

    古代的宗与族是不同的概念。我们在各种影视剧中经常听到“九族”这个词,那么,九族指的是什么呢?

  • 父系之五服以内:是指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五代,这是父姓一族。
  • 姑姑及其子女。
  • 姐妹及其子女。
  • 女儿及其子女。
  • 母之父姓,即外祖父。
  • 母之母姓,即外祖母。
  • 从母及其子,就是姨母及其子女。
  • 妻之父姓,即岳父。
  • 妻之母姓,即岳母。
  • 吕先生告诉我们,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称为宗法制度。这种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根据《礼书》的记载,周代天子或诸侯的子辈男性后裔中,除继承君位的一人外,其他人称为群公子,都将成立以其自身为始祖的宗族,表示在血缘关系上与代表国家权力的天子或诸侯有所隔断。

    这些宗族以专属的氏为标志,在《礼书》中群公子被称为“别子”。在以别子为始祖的宗族中,别子的继承人,也就是嫡长子,世世承袭,拥有对整个宗族的管辖和统率权,是整个宗族的首领,被称为大宗宗子。

    次子以下,都是小宗,小宗也是由其嫡长子继承。二世叫继父小宗,三世叫继祖小宗,四世叫继曾祖小宗,五世叫继高祖小宗。凡是宗子,都要负责管辖、收恤他的族人,但到了六世,就不再有这项权利和义务,也不再被奉为小宗了。

    按《礼记》的记述,继承高祖父的小宗,即五世祖的继承人,是距一个人亲属关系最远的小宗。

    古代之生业

    古代人赖以生存的职业,最早是以农业为主。最开始,一个部落的土地,都是大家共有的;后来,耕作方式得以改进,各部落的氏族逐渐分割了部落的土地,形成了田间的“阡陌”,也就是田间小路。

    另外一个职业来源是工业。在只有公共产业的时代,简单的工业操作每个人都可以胜任;比较难的工业操作,则有专门从事的人员来完成,这是封建时期工官(掌管工务的官员)的前身。之后私人工业也逐渐兴起。

    此外还有商业。我国古代市场早就随着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分工应运而生了,距今约有四五千年历史。在当时,市场上进行的只是以物易物的商品交换,是最原始的商业活动。后来有了货币,有了固定的时间、场地和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商人阶层,商业活动便越来越活跃。


    吕先生指出,商业能给社会带来以下影响:

  • 打破部族之间的界限。
  • 使团体内部,人与人的利害对立。
  • 贫富不均。
  • 使下级对于上级的命令,不肯真实服从,因为商业专从利害处打算,不轻信人。
  • 03

    古代之交通

    在古代,交通上基本是借助牛马之力,主要还是以乘车为主,牛车称为大车,马车称为小车,战车也是用马拉。古代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供马歇脚的地方称为驿站,如果想要更快地报信那就用烽火。

    最早的时候,人们把从中间破开再挖空的木头称为独木舟,后来逐渐出现竹子做的大筏子,再到后来人们便能把树木做成木板,再把木板拼接起来,就有了今天我们所说的船。

    古代的桥大多是木桥,水浅的时候可以用;水位上涨了则把船连接起来当桥用,这就是成语“造桥为梁”的由来,后人以此发明了浮桥。水路交通,南方比北方要发达。北方主要利用水道转运粮食,南方吴、楚沿江地区则多用于水战。

    古代之用人

    古代在用人方面,大抵自大夫以上都属于世袭官职,士则是选举出来的。士的选举有两个方法:

  • 《周礼》中记载,乡大夫以下管理乡民的官员,平时就考查乡民的德行和道艺,每三年进行一次“大比”,届时选出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 《礼记·王制》中记载,古代由乡大夫考核评论,推举德行才艺出众的人,申报给掌管国家土地和人民教化的司徒官,司徒亲自考选出类拔萃者,把他们推荐给大学,大学再选拔出人才升至司马,然后用之。
  • 秦、汉新局势

    以上主要是先秦的一些情况。吕先生告诉我们,秦、汉时期出现了新的局势,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 内战停息,民生得以休养生息。国家财富总量得到提升。
  • 秦朝统一六国,使国力变得强盛起来,但这个时候的中国,开始与骑寇相遇。
  • 秦朝废除了分封制,建立了郡县制。
  • 汉朝末期,还出现了经济重心由北方向南方转移的现象。南方文化及产业,逐渐发达。尤其荆州、扬州两州,湖南、湖北两省的沿湖地带,江苏、浙江两省的太湖流域,成为了全国的经济重心。因为南方的发达主要偏重文化及产业,所以政治重心未能转移到南方。


    另外一个重要现象便是,自后汉末期,人民开始了大迁徙,这主要产生了以下两个影响:

  • 将自古以来各地豪族的根基拔去,此时迁徙,多宗族、姻戚、乡里等,成群而行。这些人离开故土,势力就会减小。
  • 贫民进山,与异族杂居,山地因此得以开拓,异族也得到了同化。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