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17访问:7来源:历史铺
公元前6世纪,时至春秋中叶,东南方向的吴国开始崛起,并与周边国家开始了半个多世纪的战争。公元前515年,吴国公子光杀吴王僚自立为吴王,是为吴王阖闾。阖闾任用孙武、伍子胥等一批有才干的能臣良将。使吴国国力大增,国势一度超越周边的超级大国楚国。公元前506年,吴楚之间爆发了决定性的柏举之战,孙武五战五捷,一举攻陷楚国国都郢。此后吴国国力达到顶峰,吴王阖闾开始称霸中原。
吴国巅峰时期领土
时间来到公元前496年,吴王夫差即位,夫差向南灭掉越国,向北挥师中原,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赴吴投降,夫差即位初期维持了吴国称霸的局面。今天要讲的战役就发生于公元前485年,发生在吴国和齐国之间,后被称为“齐吴琅琊海战”,此战可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海战。
公元前5世纪初,齐国国君已无实权,被当政大夫架空。公元前485年(周敬王35年,吴王夫差11年,齐悼公4年),齐国大夫鲍牧杀死齐悼公,另立其子壬为君,为齐简公。吴王夫差听说后,大哭三天三夜(当然是假哭,不过能哭个三天三夜还是很令我佩服的),后派兵北上伐齐。
《史记·吴太伯世家》载:“齐鲍氏弑齐悼公。吴王闻之,哭于军门外三日,乃从海上攻齐。齐人败吴,吴王乃引兵归。”
史书记载中,鲜有从海上攻击另一诸侯国的记录,吴国与齐国同为东方海滨之国,而吴国国力正值巅峰期,齐国虽势弱,但有齐桓公打下的基础,仍是大国。齐悼公作为大国的国君,竟公然被臣子杀害,即使春秋时期周礼的约束力十分有限,但好歹许多国家还都明面上遵循周天子所定的礼制。此时,齐国大夫公然破坏礼制,吴王作为霸主,岂能袖手旁观?
当然,夫差与齐悼公恐怕根本没有交集,夫差心里所想不过是:我正愁找不到机会攻齐,你自毁周礼、弑君夺权,可是给了我好机会。于是,吴王夫差发兵,水陆并进,陆上借道鲁国,会同鲁国、邾国、郯国等国军队共同北上伐齐,攻击齐国南部地区,海上则是由吴将徐承统率水师北上,直捣齐国东海琅琊(今山东青岛)一带,徐承也是中国历史中明确记载的第一位海军将领。
虽然春秋战国时代以陆战为主,但舰船制造一直是世界前沿的水准。早在商代,就有军队制造大量舰船用于作战、运输的记载。当时军队的船只规模,小到拥有只载有五六人的轻型小船,大到拥有可站数百人甚至可容纳战象的巨舰。商周时代气候比现在要更为暖湿,不止是南方,中原的河道也比现在多了许多。舰船也承担了最早的运输粮草、器械、军队或者交战的作用。
面对来势汹汹的吴军,齐国朝野震惊之余,还是要派军迎战。齐国也是临海大国,在海上经营数百年,掌握了先进的造船技术,还拥有一支战力强悍的水师,其规模在各诸侯国中也为最大,齐军水师在琅琊台以东海面迎战吴军。
齐、吴双方主要装备的舰船以大翼船、突冒船、楼船、桥船四种为主。大翼船船身狭长,航行速度较快,又分上下两层,上层载作战士兵,下层载船夫负责操纵,具有较强的机动性和攻击性,是当时的主战舰船;突冒船体积比大翼船要小,但船身坚固,尤其是船体前部装有坚硬的金属护角,主要用于冲撞敌舰,在海战中起突破作用;楼船,如其名,船身高大,可容纳大量士兵,也可囤积粮草和军械,其周围以若干大翼船和桥船作为保护,主要用于指挥的旗舰或作战中的移动堡垒,海战中基本的布阵大都以楼船为中心作战术展开;桥船则是体积较小、轻便、机动性强的小舰船,可容纳士兵也较少,常用于掩护大型战舰、穿插包围、交替攻击。
两军的主力战船“大翼船”
齐、吴双方在海战中都投入了优势军力。齐军以大翼船和楼船为主,以中小型舰船为辅,齐军水师战阵的特点是庞大且坚固,机动性则与吴军相当;再来看吴军,由于吴国沿海并没有像齐国那样深入开发,其水师也是由内陆河湖地区调来,尤其擅长内陆水系作战,主力是轻舟快艇,大型战舰较少,整体战阵较为分散。通过分析双方的水师军力,我们不难得出:齐军在防御战或者堡垒式进攻中更具优势,而吴军的取胜之道则是“快攻”,即凭借优势机动力量穿插包围,打乱齐军水师的战阵,将齐军水师分割歼灭。
齐军除了大型战船的优势,还具有主场作战的优势。由于战场在齐国琅琊地区近海,齐军水师对当地水文、岛屿、暗礁等都更为熟悉。反观吴军水师,长途奔袭而来,是为疲乏之师;外海与内陆河湖水文条件有较大差异,而吴军水师缺乏长于河湖作战,缺乏海战经验;北方海面气温较低,不适合长期在南方水域作战的吴军士兵作战。再加上吴军在内陆对楚军水师的节节胜利而产生的骄横情绪,胜利的天平已经开始向齐国一方倾斜。
吴将徐承率领水师赶到琅琊海面时,由于吴军士兵大多习惯于内陆作战,再加上黄海海面大起风浪,大量士兵开始晕船,吴军水师的战阵也开始散乱。在此等候多时的齐军水师抓住机会,将300多艘大小战船分为三个战阵,一齐向吴军舰队攻去,齐军在突击的同时,大量发射火箭(弓箭箭头点火射出),一时间,许多吴军战船被火点着,吴军以疲惫之师勉强迎战,多处阵型已被齐军舰队突破。此时,如果吴军战阵像齐军一样庞大,火势蔓延会更快,可能已接近崩溃。但吴军凭借部分中小型战船避开箭雨,向齐军舰队的几个关键点发起反攻,企图将庞大的齐军战船分割。一时间,双方舰队厮杀在一起,难分你我。
齐军将突冒船分离出战阵,向吴军攻击舰撞去,并以大翼船和数艘桥船作战术配合,向吴军舰队深处突击,意图将吴军水师反分割包围。面对齐军坚船的猛烈冲撞,吴军攻击舰队阵脚大乱,吴军水师也被迅速分割成几部分。
齐军对准包围圈中的吴军战船发动总攻击。齐军在总攻中使用了一种叫做“钩拒”的水战兵器,所谓“钩拒”,就是“钩”和“拒”,“钩”用于钩住敌方战船,“拒”用于防御敌方战船冲撞。相传此物为公输班(鲁班)所制,最早应用于楚国水师。齐军使用“钩拒”钩住吴军战船,使之无法逃脱,齐军士兵手持剑盾,冲上吴军战船,与吴军士兵近身肉搏,对于远处的单兵不可及的吴军战船,则是先用“钩拒”钩住,再施放火箭将其焚毁。吴军战船一艘接一艘被击毁,大批吴军士兵惨叫着跳入大海,葬身鱼腹。
战至此时,吴军已是强弩之末,不得已,徐承下令突围。最终,吴军战船及士兵均损失大半,仅有部分残军突出重围。齐国和吴国这场规模巨大的海战,最终以齐国的完胜结束。
齐军使用的“钩拒”
关于这场战役,有这样几点应该认识到。
第一,自古以来影响战争的重要因素,永远少不了国力为本。齐国位于山东半岛,背靠大海,盐产丰富,天下之盐出于齐,齐国拥有巨大的财富,况且齐地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再加上齐桓公称霸以来的巨大基业和在北方的影响力,齐国无愧于老牌强国的称谓。反观吴国就显得稚嫩了不少,至公元前485年,吴国的崛起也不过百年,况且吴地在春秋时期还未经大规模开发,人口稀少,国力财富也不能和齐国相提并论。从战略上来说,吴王的称霸依靠的一直是短暂的军事胜利,而正是这样的胜利,让吴王骄横起来,也给诸侯营造出吴国强大的表面,但这种缺乏综合国力支撑的表面的强横注定不能是国家的长远战略,况且这些外战也大都是以少胜多,因为吴国根本没有太多的兵员,整个国家的体量就是这样,没法在短期内有显著提高。没有一百分的国力,却一直想着做一百二十分的事情,这样下去对国家发展没有任何好处。不久后吴国被越国灭亡的根本原因也是基于此。
第二,吴军此次从海上攻击齐国,是十分巨大的一个战术错误。长途奔袭作战需要考虑的地形、气候、水文等环境因素和己方士兵的士气、身体状况等自身因素都被忽视,而骄横情敌的情绪却充斥着全军,这是兵家大忌。
第三,齐吴琅琊海战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场海战,也是具有影响历史走向的一战。此战在技术层面说明了在当时古人的舰船制造技术和水战模式已经有了极大定型和进步。此外前文说过,由于吴军北上攻齐采用的是水陆并进之势,吴军在海战中的大败直接影响了陆上作战部队的作战部署和军队士气。尽管在公元前484年,吴军在艾陵之战中击败齐军,但却无法对齐国形成重创,反而因为越王勾践率军攻陷了自己的首都而被迫退兵。
战国初年形势图
可以说此战挫败了吴国北伐中原的攻势,不仅保全了齐国领土,还为一百年后战国七雄鼎立的局面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