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中华文明传承的纽带—汉字,中国汉字的历史简介

时间:2024-07-17访问:17来源:历史铺

文字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产生内部凝聚力的基础。纵观世界其他文明,强大者无一不是实现了“书同文”这一伟大改革的,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英语和汉语。

中华民族,真真切切的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古巴比伦文明已经烟消云散,古印度传承至今也因为文字和语言的多样化导致内部无休止的争端,古埃及亦是不复当年的辉煌。唯有华夏文明,在数千年的漫长时光中始终使用同一种文字,虽历经波折与演变,却因为汉字这条坚韧的纽带,把整个文明的历史深深地刻进了每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融进了中国人的血脉中。汉字,不仅是华夏文明往昔荣光与耻辱的见证,更是今日之中国能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石。

关于汉字的起源,每一个人一定都听过一个故事—仓颉造字。这是我们从小就听说过的神话故事,也是我们对于神话时期的美好幻想。

回归到真正的历史之中,汉字真正的作为定型文字而得以大规模使用要把时间上溯到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时期。这种象形文字每个人都不陌生,那就是—甲骨文

甲骨文

甲骨文的发现很有意思,清末有一位金石学家名叫王懿荣。有一天,王懿荣得了疟疾,于是请京城的中医给他开了一剂药方,他看到药方上有一味中药叫“龙骨”,就十分好奇想看看龙骨是什么样的。但是龙骨已经被捣成药渣了,根本看不出什么样子。后来他又让家人去药店买了没有被捣碎的龙骨,拿回来后翻来覆去的看也没发现什么幺蛾子,但就此“龙骨”给他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后来又有一次,来自山东的一个古董商范维卿来拜会王懿荣,知道这位先生喜欢古董,就带来了自己从河南安阳搜求的几样宝物,其中就有几个被叫作“龙骨”的东西。他把几块“龙骨”擦干净后竟然拼成了几块龟板,而且上面发现了一些刻画的线条,这让王懿荣大吃一惊,莫非是先民的遗迹吗?凭借着自己博学的国学知识,王懿荣一点点从刻画的线条中辨认出“雨、日、月、山、水”等象形文字,后来他翻遍史籍,又从龟板上发现了几位商代国王的名号,这更让王懿荣坚信这些文字就是篆籀之前的上古文字。就这样,中国最早的汉字“甲骨文”便被发现了。

虽然我们说甲骨文被广泛运用于殷商时期的占卜与祭祀中,但它仍不是殷商时期文字的代表,这个代表是—金文

金文

甲骨文是商代书写的俗体,金文才是正体,显示了正体多繁,俗体趋简的印迹。后来如秦时的小篆与秦隶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青铜器的大量使用,而被刻在青铜的钟鼎和石鼓上的文字即——“金文”。亦有钟鼎文和石鼓文之称。相传是周宣王时期太史所创写。

直到西周末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相对于象形的甲骨文,文字的线条显得更加均匀,字体也变得更加整齐、规范。这就为华夏文明的“方块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篆

秦一统天下之后,实施了“书同文”这一创举。李斯对当时的文字进行收集整理然后进行删繁就简、美化加工后,将文字统一。这种统一后的文字被称为——“小篆”,亦称为“秦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这个时候的文字几乎已经完全没有象形文字的痕迹了。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

小篆

只是“秦篆”过于规范,导致书写的速度非常慢,所以几乎同时民间就出现了许多的简便字体,这种字体便是“秦隶”。虽然“秦隶”盛行一时,但是它仍然没有摆脱“秦篆”的结构特点,直到西汉时期隶书才走向成熟,我们也称其为“汉隶”。

汉隶

说起隶书,它与毛笔可以说是一对好搭档,隶书的字形在这一时期已变得简单而优雅,用毛笔即可轻松地写出。以至于到西汉末期甚至出现了草书的雏形—章草

章草

到了唐朝时,大唐那充满浪漫主义思想的文人们不满足于以优雅中正的隶书和端正严整的楷书来抒发胸臆。这时,顺势便出现了能让这些文人们寄情于笔端的“狂草”,“颠张狂素”,就是狂草的代表人物。

狂草

也许有人会说:楷书呢?楷书怎么还没出现?别急,接下来我们就说说方正严谨的楷书。

汉朝在流行“汉隶”的同时,“楷书”其实也在悄悄地萌芽。魏晋南北朝时期楷书已经风靡当时的文人圈子了,晋代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不仅吸取了篆书圆转的笔画,也保留了隶书的方正平直,只是去掉了“蚕头燕尾”。使汉字的结构大体的固定了下来。当时被称之为——真书,后人因为以这种字体作为学习书法的楷模,即改称之为——楷书

楷书

最后我们再说说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所用较多的字体—行书

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就是“行书”, 行书没有楷书那样规范严肃,也没有草书那样奔放和难以识别,而是以优雅流畅的运笔,使得字体书写灵活贯通。也是最受大众喜欢最常用的一种字体。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行书

至于宋体、黑体等印刷字体我在这就暂且不谈了,因为楷书已经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印刷字体了,故此上述二种字体的产生忽略不计。

最后再捋一捋汉字的起源及演变过程: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