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17访问:9来源:历史铺
书法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是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
书法就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含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简言之,书法是一种书写的艺术。
欧阳中石书法作品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从图画记事开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
我们的祖先发明了独特的毛笔,书法由此诞生。几千年来,毛笔是汉字书写的主要工具。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如篆刻、硬笔、指书等,其书写规律与毛笔字相比,其实是基本相通的。
庞中华硬笔书法作品
本文将梳理我国书法发展的基本脉络,进而盘点出历代杰出的书法大师。
书法艺伴随汉字的诞生而出现,随着汉字的演化而发展。
从夏商周到秦汉王朝,二千多年来,书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个时期内各种书法体相继出现,有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等。
甲骨文
这个时期,全国汉字并不统一,各种不同的字体字形可能多达上百种,给经济文化交流带去了巨大障碍。
秦朝统一文字,是中国书法历史上的大事,奠定了之后几千年书法艺术有序发展的基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命丞相李斯主持统一文字。李斯以秦国文字为基本,吸收六国书法的精髓,对金文等进行删繁就简,创造出了第一个统一的字体——小篆。
李斯《泰山石刻》
秦始皇每到一处地方,常常令李斯书写石刻。《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玡石刻》《会稽石刻》都是李斯所书,李斯被后世人尊为“书法鼻祖”。
隶书的流行与成熟、草书的出现与发展,是两汉时期书法发展的主要特征。
东汉碑刻林立,以汉隶为主要书体,形体方正、有法有度、波磔分明、登峰造极。其中以《曹全碑》《乙瑛碑》《礼器碑》《张迁碑》《封龙山碑》诸碑最为有名,受到世人的追捧与模仿。
《礼器碑》
草书的诞生,标志着书法开始成为一种高度自由艺术形式,可以用以表现书家独特的个性。草书的最初阶段是草隶,到了东汉时期,草隶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章草,后又演变成今草。
汉代书法家大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汉隶书家,以蔡邕为代表;一类是草书家,以张芝为代表。
张芝《二月八日帖》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书法臻于成熟的关键阶段,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书法大神,基本奠定了后世历朝历代书法的基础。魏晋南北朝书法最盛时,主要表现在行书上,行书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
王羲之《兰亭集序》
三国时期,楷书逐渐从隶书中演变出来,成为书法艺术的又一主体。楷书又名正书、真书,由书法家钟繇所创。此时较为出名的书法家还有皇象,擅长草书,尤其是章草。
晋朝时期,“魏晋风骨”流行于士大夫阶层,书法大家辈出。人们愈发认识到,书法尤其独特的审美价值。最能代表魏晋精神、在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当属“二王”,即王羲之、王献之。加以陆机、卫瑾、索靖、王珣等书法世家之烘托,晋朝书坛群星耀眼。
王献之《中秋帖》
南北朝时期书法的特点就是“北碑南帖”。北朝碑刻书法,以魏碑最为精美。南朝宋之羊欣、齐之王僧虔、梁之萧子云、陈之智永等承袭“二王”书法,创造了大量书法精品。
智永《真草千字文》
隋朝结束了南北朝的混乱局面,“北碑南帖”合流,楷书形式逐渐确立,居书史承前启后之地位。
大唐盛世,书法辉煌灿烂,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
唐代书法对前代进行了继承与创新,把书法艺术推向了最高潮。楷书、行书、草书等各种书体都跨入了新的水平,对后代的影响极为深远。
唐代书法分初、中、晚三个阶段。初唐以继承为主,尊重法度。中唐不断创新,昌盛至极。晚唐书法逐渐式微,但亦有进展。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初唐,楷书大家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家为书法主流。
中唐,李邕变右军行法,独树一帜;颜真卿对楷法进行创新改进,端庄雄伟,别具一格;张旭、怀素以颠狂醉态将草书表现形式推向极致;孙过庭草书则以儒雅见长。余如贺知章、李隆基、武则天等也颇有建树,唐代书法达到了无与伦比的新境界。
颜真卿《祭侄文稿》
晚唐,柳公权再变楷法,以瘦劲露骨自矜,进一步丰富了唐楷之法。
到了五代,杨凝式兼采颜柳之长、通二王笔法,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唐书的风采。
如果说盛唐时期的书法善“工”,那么宋以降的书法就重“意”。其内涵包含有四点:一重哲理性,二重书卷气, 三重风格化,四重意境表现,同时注重书法创作中的个性化和独创性。
其中,“北宋四家”就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蔡襄、苏轼、黄庭坚和米芾四人,一改唐楷风貌,力图表达自己,有种标新立异的感觉,使书法审美提高到一种新的意境,为书坛输送了新的生命力。
苏轼《寒食帖》
元代书法崇尚复古,赵孟頫、鲜于枢等名家,是这时期书法的代表。元代书坛多是继承晋唐,书法与绘画逐渐结合起来。赵孟頫是元代书法独一无二的存在,以楷书、行书造诣最深、跻身“楷书四大家”之一。
明清时期的书法整体来看颓势中兼有中兴,这与封建专制不断加强有很大关系。
明中期,祝允明、文徵明、唐寅、王宠四人上通晋唐,取法弥高、笔调灵动,这和当时思想观念的开拓解放有关。
文徵明《赤壁赋》
晚明书坛兴起一股批判新思潮,开拓了新的风气。其作品大多侧锋取势、横涂竖抹、洋洋洒洒,其中代表书家是张瑞图。而董其昌仍坚持传统立场,受到了后世人的追捧。
清朝书坛,大致有两个内容:一是创新与复古的互相较量,二是“帖派”与“碑派”的相互竞争。
王铎、傅山、朱耷等力反传统,延续了明末书法新风气,与推崇赵孟頫、董其昌的人“势不两立”。
王铎《拟山园帖》
清朝前期书坛的主流是帖学派,推崇赵孟頫和董其昌,代表书家有翁方纲、刘墉、梁同书、王文治等。碑派是清代中后期出现的书法流派,最初是崇尚汉碑,后又拓展到唐朝以前。郑簠、朱彝尊、金农、邓石如、康有为等大力耕耘碑学,使碑学之风在清末大盛。
邓石如篆书作品
近现代以来,书法逐渐多元化大众化发展,书法教育逐渐成为国民教育的重要一环。
这一时代名家辈出,各有所长,较为著名的有:沈尹默、白蕉、高二适、于右任、林散之、启功、舒同、李志敏等等。
沈尹默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