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中国的脊梁历史人物 ------ 鲁迅文中的临汾老汉,为何被称为“中国的脊梁”?

时间:2024-07-17访问:15来源:历史铺

临汾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如同这里的地理地貌一样组合迥异。有师旷、荀子这样犹如“伟岸高山”的贤者;有卫青、霍去病等犹如“一马平川”的的英雄豪杰;也有贾南风(西晋“八王之乱”的始作俑者,金殿镇贾册村是她的封地)、许国祯(元世祖忽必烈时的礼部尚书)等被人诟病的“千沟万壑”。鲁迅笔下的这位临汾人表面平淡无奇,实则内涵丰富,他的事迹堪称“厉害”,因为他做这些事情时的年纪已过花甲,近于老迈,可以讲是中国历史上,至少是临汾历史上的第一“厉害老汉”。鲁迅在文章中高度赞扬他!

这位“厉害老汉”是谁?



【一】:65岁徒步2万里西行,79岁只身泛海归国。

1600年前,大约是公元三世纪到四世纪的时候,《三国演义》故事中的曹操、诸葛亮等一班英雄人物退出历史舞台有一百来年,中国的历史由西晋进入了东晋时期。东晋并不是一个统一的王朝,中国的北方处于分裂状态,开始了历史上乱世中的乱世。史学家概括为魏晋南北朝“十六国”时期,也有的部分学者直接称为“五胡乱华”。那时的临汾叫平阳,位于“五胡乱华”的核心地带。所谓“五胡”是指的五个少数民族(也可以讲草原民族),所谓“乱华”,是说草原民族在农耕地区(汉族)建立政权,且政权变更频仍。“十六国”中的第一个胡人政权即匈奴人刘渊建立的“汉国”,都城就选在了平阳(今临汾河西金殿镇)

刘渊建立的“汉国”很厉害!枭雄司马懿建立的“晋”(后世称西晋)政权,就是被刘渊的“汉国”给灭掉的,“西晋”末期的两任皇帝分别被“汉国”从洛阳、长安掳掠到了平阳。“十六国”时期,政权的更迭,不像曹操、司马懿时候一样,要蒙上一层遮丑布“羞羞答答”,不信阴谋诡计信硬干。这样的作派甚至影响到了唐初的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干掉了哥哥李建成,这是后话。后来刘渊的“汉”政权,由羯人石勒建立的“赵国”,给灭掉了,石勒的“赵”也很快被其他政权替代。

这个时期,各个政权建国使用的“国号”,好像春秋战国又回来了,“赵”、“秦”、“燕”、“魏”、“齐”、“宋”、“梁”、“陈”。其实不然,他是中华民族开始的又一轮碰撞、融合和锻造,他形成了新的伟大的精神。这个精神从汉末“合久必分”为魏、蜀、吴三国开始,历经400年,传递给了“分久必合”的隋唐。我们这里要说的这位厉害老汉,就生长于这样一个酷烈的时代,诞生于乱世政权的多米诺骨牌倒下的始发地区

这位老汉出生时,平阳不再是“都城”又变回了“郡地”。在平阳郡,有一个叫武阳(今临汾城西南)的地方,有一户普通人家生了一个孩子,这本来是件普通又普通的事情,所以变得不普通,是因为这个孩子后世建立和修行的功业很大,不仅光宗耀祖,而且为家乡增添了不少光彩,搞得后世许多地方都争抢说是他的家乡。可惜这个孩子在出生时,他的俗名没有留下来。关于出生地“武阳”这个地方,也没有人铸个鼎或者刻个牌埋在地下,后世学者只查到这户人家姓“龚”。这个孩子后来出了家,佛家名称叫“释法显”。

法显后来所以出家,据说与他前面有三个哥哥都夭折了有关系。据史料记载,当时家人的心愿很简单,就是为了养住这个孩子。他三岁时被送入了临近的寺院,做了小沙弥(家人送他出家,可能也与当时佛教比较兴盛有关,寺庙不愁吃穿,社会地位也开始提高),开始了佛门人生。从养命的角度看,这家人的这件事显然是做对了,他的性命不仅养住了,而且活到了65岁时。在那个时代,65岁已算是高寿,曹操就是65岁时没掉的。许多与法显同龄的伙伴也已经没了,即使活着的,也多是老态龙钟。而法显不仅身体和精神状态依然很好,学识也有很大长进,特别是心志,变得更加明确和坚定起来。他当时做出了一件为后人惊叹的行为,也标志着他的人生开始“开挂”:他与四位年轻僧侣结伴,徒步从长安出发,到天竺”取经游学”去了

天竺就是古印度。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斯里兰卡、尼泊尔、孟加拉一带。在法显去天竺的大约900年前,也是西方创立了基督教的耶稣和东方开创了道教和儒学基业的老子、孔子生活的时代(有学者概括为“轴心时代”),天竺出了个释迦摩尼,创立了佛教。佛教从创立之日起,在天竺就表现出广泛的群众基础,很快成为影响深远的宗教。

佛教在东汉时开始传入汉地,随着魏晋南北朝时的兵荒马乱开始在社会上扎下了根。当年人民大众的日子普遍过得痛苦不堪,许多人对现世悲观失望,根据佛教的教义,人们把痛苦的根源归咎于前世造的“孽”,把美好的希望寄托在来世。人们相信佛教讲的,只要行善积德、安分守纪,来世就会摆脱苦难,甚至能到天堂里去。统治者也看到了“弘法”的好处,便大力倡导(魏晋南北朝时的佛教遗迹很多),从“政策上”给了佛教徒很多的“特权待遇”。

当年佛教传入汉地,开始不是由天竺直接传入的,而是经西域逐渐次递传入。传教的僧众多是西域“各国”来的,从天竺来的也有但极少。那时汉地的许多信教群众,把天竺想像成没有污泥浊水的净土家园,没有战乱撕杀的昌平盛世,人民殷实富足的极乐世界,是许多人向往的社会。然而从历史记载看,直到法显之前,汉地还没有人西行到天竺去参拜朝圣过(朱士行也仅仅是到了西域,也就是新疆一带)。

法显所以破天荒要到天竺去,除了对佛驼的崇拜和敬仰,想亲自感受佛地的神圣,主要还是想求取真经。法显在传经修行的过程中,总感到从西域传入到汉地的佛教有些地方不对劲,所传经义,或者篇章不甚完整,或者翻译失真和不够贴切,当然也有“远来的和尚念歪经”的现象。戒律不全也是头疼事。由于缺少可遵循的“规章制度”,佛教界明显有了“假佛济私”的贪腐现象,汉地佛教活动迫切需要可依之“法”。

法显相信天竺有真经良法,自我赋予了神圣使命。虽已年过花甲,生命早已置之度外,等待时机成熟,毅然开始了自己的西行之路。法显的西行道路充满了艰辛。天竺所在的中亚、南亚与中国所属的东亚分属于差异明显的两个地理单元,中间隔着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和它的余脉,用“千山鸟飞绝,万径人俱灭”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法显在西行的路上,一众要过人烟荒芜的戈壁,行走以尸骨为标识的沙漠,攀爬陡峭寒冷还随时可能发生雪崩的雪岭,翻越空气稀薄的高山,跨过随时要被吞噬生命的急流险滩,而且还有变幻莫测的气候,如骤风、沙尘、暴雨,要面对酷暑、严寒、蚊虫、瘟疫。更可怕的是,遥远的路途要行走经年。法显虽然不像《西游记》故事中描述的唐僧师徒走了13年,但也走了四年。路上遇到的其它人为的迫害也很可怕,唐僧当年被形容经过了81难,虽有些夸张,但是战乱、强人、饥饿,这些灾难随时也都会威胁到行者的生命。

然而,最考验法显的还是初心、使命和意志力。法显从长安一起西行时有5人,算上路途遇到过的,从汉地去的这一批人共计10余人。除了沿途倒下去的,不少人或是半途折返,或是留在异国他乡终其余生。只有法显一人,参拜朝圣和取到经书行像以后,毅然决定“携经返回汉地”。这是法显从长安出发13年后的事,他已是快80岁的老人了。怎么回去?原路返回困难要少些,也是后来到天竺的人包括唐玄奘等多数人的做法,但是这样算下来花费的时间要长,法显等不起。他大胆做出从海路回国的决定

这是一个比明代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和意大利的哥伦布发现北美大陆早了1000多年的事。许多人对大航海充满着未知和恐惧。然而,法显竟然敢于不结同伴(当然也无同伴可结),搭乘运送货物的商船(中途换过一次船),只身回国。这是何等冒险、难难和漫长的旅行。在茫茫大海上,或是巨浪滔天,或是“阴暗晦冥”,或是太阳暴晒,法显历时一年,泛海回国。在法显西行的回忆中,濒临死亡的危险不是发生在去时的陆路上,而是在惊涛骇浪的茫茫大海上,在海上最可怕的死亡威胁反而不是海象,而是同船据心叵测的人心,差一点就被“邪恶之人”扔进了大海。

法显经过印度洋、西门打腊岛、南海、东海,从青岛登陆,顺利回到祖国。法显用了14年时间,从出发到回来,整个旅程划了一个大圆圈,这样的壮举,历史记载是空前绝后,至今没有第二个人。年过花甲万里求法,游学归来已近耄耋。然而,如果法显的故事到此为止,他充其量只能算做一个年长的伟大旅行家。他归国以后做了三件大事,使他名垂青史,也使他能够跨出佛教界而为多方面的人士所认可而心生敬仰,由此我们才能知道在临汾的历史上有这么一位伟大的值得深切缅怀的厉害老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