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李立新:部编义务教育《中国历史》中的问题

时间:2024-07-17访问:8来源:历史铺

新部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包括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四册,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意识,有利于发展学生历史思维和家国情怀,引起了广大教师的好评。本人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了一些瑕疵,希望编者在修订的时候改正这些小小的错误。

一、历史常识错误

中国古代汉族人的服饰是“右衽”,领子很像英语字母Y,形象地称为“Y字领”。《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左衽”是少数民族的服装,衣襟向左掩。披头散发,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为主,现多指落后不文明的状态。孔子话语的意思说:如果没有管仲帮助齐桓公打退少数民族的进攻,我要穿少数民族的服装,变成少数民族。新部编人教版2016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68页《造纸工艺流程图》:

从图片可以看出:“洗涤原料”这一流程从左往右第二个人的服饰为“左衽”,错误;“制浆”这一流程从左往右第三个人的服饰为“左衽”,错误。希望编者修订教材的时候改正这些小小的缺点。

二、历史时空定位错误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2011版) 提到历史学科首要的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时空观念也就是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和分析的观念。一定时间和空间发生了历史事件以后,具有客观真实性,是不会改变的,不会随着历史和历史人物言论的变化而改变。历史老师对于教材中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要进行批判性思维,找到准确的时间和地点。要想找到准确的时间和地点,离不开历史教师的专业阅读,特别是阅读历史文献和历史学家的著作。比如新部编人教2016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北宋形势图 (1111年) 》澶州地理位置为:

这张地图是人教2016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北宋形势图 (1111年) 》 (29页) ,编者把澶州地理位置标注到了黄河南岸。要想知道北宋澶州准确的地理位置,必须阅读原始的历史文献。关于北宋时期澶州地理位置,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献《宋史》卷二八一《寇准传》这样记载:

遂请帝幸澶州。及至南城,契丹兵方盛,众请驻跸以觇军势。……准复入对,琼随立庭下,准厉声曰:“陛下不以臣言为然,盍试问琼等!”琼即仰奏曰:“寇准言是。”准曰:“机不可失,宜趣驾。”琼即麾卫士进辇,帝遂渡河,御北城门楼,远近望见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

帝尽以军事委准,准承制专决,号令明肃,士卒喜悦。敌数千骑乘胜薄城下,诏士卒迎击,斩获太半,乃引去。

从这段材料可以看出,北宋时期的澶州城以黄河为界,分为南北两城,在澶州之战时候,宋真宗在寇准的请求下来到了澶州的南城。在寇准和高琼的压力下,宋真宗渡过黄河来到了澶州北城门楼,鼓舞了宋军将士,一举击溃了辽军先头部队。而人教2001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辽、北宋、西夏形势图》 (52页) 清楚地标注出来澶州城依黄河而建 (见下图) 。

三、历史知识体系建构错误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2011版) 提到:在每个板块内容设计上,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然而历史教科书上建构的历史知识体系是历史教科书作者的想法,不一定符合历史发展的实际。历史教师在帮助学生建构历史知识体系的时候,一定要批判地继承。比如修筑长城这一知识体系,战国时期,为了抵抗少数民族的进攻,秦燕赵在我国的北方修筑了长城,新部编人教版2016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32页《战国形势图》清清楚楚展示,而新部编人教版2016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5页写到:“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好像认为万里长城是蒙恬修筑,事实上蒙恬是在战国时期秦燕赵长城的基础上修补的。

再比如中国工业化这一知识体系,所谓的工业化就是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中国的工业化从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的大机器生产开始。中国的工业化历程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从洋务运动开始起步到一战之前缓慢发展;一战时期快速发展;一战后到新中国成立前缓慢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到1953年中国的工业得到了恢复与发展。但是教材编者在编写1953-1957年底“一五”计划的时候,人教2006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18页第四课大标题是“工业化的起步”,同样部编人教2017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18页第四课大标题是“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编者好像认为1953-1957年底的“一五”计划是中国工业化的开始。带领学生建构中国工业化历程这一知识体系的历史教师都知道:这种表述是完全错误的,历史告诉我们洋务运动才是中国工业化的起步,而1953-1957年底的一五计划最多算是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或者是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把1953-1957年底的一五计划作为中国工业化的起步这一结论拔高了这一历史事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不符合历史事实。历史教师不敢批判地发展教材的观点,很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希望在2017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材修订的时候,编者把1953-1957年底的一五计划是“工业化的起步”改正为“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或者是“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这样的表述符合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历史事实,帮助学生清晰地建构这一历史知识体系。

黄牧航教授认为,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除了关注教师专业知识、技能、情意发展之外,还应关注历史教师品格塑造中的人格影响力发展。他指出:人格影响力是个人的品德、操守、才能、学识等素质凝聚起来的一种能影响、改变人们心理与行为的能力,提高历史教师人格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是历史教师发展批判性思维。历史教师利用批判性思维,批判错误的历史常识、历史时空定位、历史知识体系建构等,有利于提升新部编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的质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利于感染和熏陶学生,有利于影响和改变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也有利于提升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