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17访问:5来源:历史铺
一代通儒钱穆先生说,“我们要知道明天将来的事,总该先知道一些昨天过去的事。”知史鉴今,读史明理。
读史使人明智。若问你人类的知识可以分为哪两大类,我相信大多数人们包括相当多知识分子不一定能回答上来。钱穆先生认为,一类属于自然,另一类属于人文。自然指人以外的一切,人文指人类社会本身的一切。
“历史时间过去的未过去,依然存在着;未来的早来到,也早存在着。”所以说在此时间里,必有其内容演变,这就是历史。
过去认为,二千多来的封建社会是专制的、独裁的政治社会。但找遍一部《二十四史》,你也寻不出“专制”二字;也没有哪位负责任的史学家及哪部史著论述过“专制”。
应该说,专制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存在的。科举选拔制度不是,监察言官制度不是,三省六部制不是,禅让推荐制更不是。中国的传统政治,既非皇帝所能专制(诏书制度),也非宰相专政(谏官制度),更非任一衙门所能专权,这都是有详细记载可佐证的。
中国历史知识的复活,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复活,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复活,才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夜。
中国秦汉以前的社会是贵族社会,而之后的则可称作流品社会(不是阶级社会),亦可称为四民(士农工商)社会。两汉为郎吏社会,两晋南北朝为门第社会,唐以后称为科举社会。
孔圣人的人生理想是:“贫而乐,富而好礼。”董仲舒则认为,富而骄,贫而忧,都要不得。我们虽然不能使社会绝无贫富之分,但不可使富人达到“傲骄”的地步,更不应让贫者落乎忧患的境地。共同富裕是必然要走的路,而抑制贫富差距过大是当前最要紧的。
儒家不主张教人出世,而教人在此世做一圣贤人,所谓“人人皆可为尧舜”,这是儒家传统教育精神之最高信念与最高理想。乃张横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也。
中国历史上每一次大乱,同时总留有几块净土,留作新文化新思潮的处女地,让旧的人才移植,让新的生机萌动。中华文明才所以历经五千多年而绵延不坠,这是人类历史的神秘抉择,还是华夏民族的生存密码,到现在还无从知晓。
从钱穆先生对中国历史深入研究的结果来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或曰国运昌盛,势必要来场全国(南北)的经济文化大对流(如孙中山先生所言,中国要复兴,一定要把力量打回落后的内地去,从武汉而西安,再经西安至伊犁,必须解决北方、西北落后的问题):强势引导文化经济跑回黄河流域,继而向西北挺进!
人之初,性本善,中华文化讲究“德性”。《易经》有曰“人文化成”,从人文化出来的应是“道”,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己立而后立人,己达而后达人,尽己性而后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己先求合道,始可望人人各合于道,即达天人合一。
大道之行,行而弥远。中华民族之真正复兴,确乎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在人人身上,在各人内心的自觉自信,在国人各自的志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