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因何得名?
时间:2024-07-31访问:4来源:历史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这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于《阿房宫赋》中对阿房宫这一当时非常宏大的建筑群的经典描述。
阿房宫为秦王朝巨大宫殿,遗址位于西安西郊阿房村一带,始建于公元前212年。当时正值秦始皇统一全国,国力强盛无比,才能够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开始营造朝宫(即阿房宫)这一庞大工程。秦始皇在位时,阿房宫只建成一座前殿。据《史记》记载:“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其规模之大可见一斑。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规模日益浩大,《汉书·贾山传》记载阿房宫整个的规模“东西五里,南北千步”。如今在陕西西安西郊三桥镇以南,东起巨家庄,西至古城村,还保存着面积约六十万平方米的阿房宫遗址。可惜西楚霸王项羽入关后,将阿房宫及所有附属建筑纵火焚烧(当然,有关这一点虽属流行,但也有争议)。
阿房宫究竟因何得名,是个饶有兴致的话题,大致有三种不同观点见诸于史籍。
第一种观点认为“阿房”一名是由于宫址靠近咸阳而得名的。“阿,近也,以其去咸阳近,且号阿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