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竹林七贤看三国隐士
时间:2024-07-31访问:4来源:历史铺
隐与仕是相对而言的,有入仕就有退隐。隐是指有条件为官从事主观上不愿入仕。隐士与官司僚同出有知识、掌握技能之“士”的阶层。困而隐士与官僚是进退不同,行退各异的孪生兄弟,其历史与官僚一样久远。可以说有了官僚就有了隐士。像传说中的唐尧时代,就有巢父,许由,王倪等著名隐士。到了魏晋时期出现以官场作为隐身场所的隐士,这种人身在其位,却不谋其政,对国家大事不表态,不关心,这种在秦汉时代会被骂为“尸位素餐”的行为,在魏晋及以后的特定年代,不仅不受斥责,反而被认为是一种清高,而那些操劳国家大事的人反而被认为是庸俗。他们声称自己是隐士,并说隐于山林的是小隐,因为他们经受不住红尘的诱惑所以才躲到了山林岩穴之间;而能于庙堂之上的才算是大隐,因为他们内心得好,不怕任何外界的干扰与诱惑。阮藉(公元210-263),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竹林七贤之一。父亲阮瑀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为曹操丞相府僚属,擅长军书檄文和乐府歌辞。曹操还称他:“书记翩翩,致足乐也”。但阮瑀在建安十七年(212年)去世,阮藉仅三岁便成了孤儿。他是寡母养大的,对母亲感情至为淳厚。母亲去世时,他大哭吐血;灵枢下葬时,他只是说:“完了,完了”,又大哭吐血,“毁瘩骨立”,极为悲哀。史称他性至孝。陈留阮氏是曹魏新兴贵族。阮藉早孤,家境不富裕,但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他相貌出众,又勤奋好学。读起书来,倔关门在家,几个月也不出来活动;出门游玩,他喜欢独自登山临水,一天到晚不知回家。他兴趣广泛,什么书都读,“少年二四五,志尚好<<诗>><<书>>”。也爱读<<老子>><<庄子>>;什么技艺都学,并能长啸,善弹琴,还愛喝酒。每当学有所得,心有所悟,倔会高兴得忘了自己。这类表现,使他引人注意,觉得他有志气,多才艺,但是认为他独来独往,任性不羁,傲世不懂事,说他“痴”。然而当他的族兄阮文业指出,阮藉不痴,而是“异”,有不平常的才学,并说他比自己强,之后人们发现他越来越异,越来越摸不透他,因为他常常说话玄虚,不着边际,而且喜怒不形于色,显得老成,城府颇深。魏文帝黄初年间,阮籍十几岁时,曾随叔父逛关东。至兖州时,刺史王昶是个大名士,听说阮藉博学多才,请来相见,面谈一天,始终没有听到阮籍说一句正经话,使这位很有见识的大名士,只得承认:摸不透倔,评价不了。当时,选举人才实行九品中正制,士人入仕必须获得士族名流吹嘘,以求品评上等高第,由朝廷和官府征召做官。在世士看来,倘能取得王昶一句半句奖誉,正求之不得。而阮籍却不扬才露己,不争取奖誉岂非太痴。不过,连王也承认摸不透,这便证明阮籍确乎奇异。所以,说他痴,说他异,说他不摸不透,其实都是着眼于世俗荣禄,看他能不能做官腾达。而他异乎世俗之常,却就在不做官,不肯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