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不掩瑕,论诸葛亮的失误
时间:2024-07-31访问:10来源:历史铺
公平客观地讲,我认为诸葛亮的失误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我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我认为诸葛亮的“隆中对”中存在较大的失误。当然这是在三国鼎立前十几年所提出的,所以其中存在些许失误是可以谅解的。但是关羽军的毁败和刘备争夺荆州的失误很大程度上还是受到“隆中对”中“若有荆、益”之说的影响,所以我还是把这点算了进去。第二:错误地支持刘备发动彝陵之战,至少是没有明确劝谏刘备。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可能以为我在说胡话了。的确在《三国演义》中孔明是说道:“陛下初登宝位,若欲北讨汉贼,以伸大义于天下,方可亲统六师;若欲伐吴,命一上将统军伐之可也,何必亲劳圣驾?”但我翻阅了《三国志》,书中却一个字也没讲到诸葛亮曾经苦谏过刘备,相反赵云的谏词倒是清楚得很。我们知道《三国演义》是小说,小说中为了颂扬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做必要的加工和修饰是完全可能的。《三国志》作为一部重要的史书,如果诸葛亮真得曾经苦谏过刘备,书中必定会有记载。还有一点可证明: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写道:“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其中“秭归蹉跌”就是指以后的彝陵之战,从“难可逆见”就可以看出,诸葛亮没有想到刘备会在彝陵之战大败而回,起码可以像第三次重分荆州那样,两家各得到一些利益。第三:对刘禅问题的处理方法上有一定的失误。从《前出师表》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刘禅的处理态度。他让刘禅在对待“宫中之事”和“营中之事”时,“事无大小”都要向郭攸之、费YI、董允、向宠等人,“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实际上就是让刘禅什么事情也别干,什么主意也别拿。当然这从一时看,确实收到了很大的效果。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我个人认为诸葛亮这样做的做法是欠妥的。试想:如果一个一切要依靠群臣,自己毫无主见,怎能当个好皇帝?而且诸葛亮死后,蒋琬、费YI又继续执行诸葛亮的做法,大约要到费YI执政的晚期,刘禅才开始处理朝政。我们知道,刘备死时,刘禅已经有17年了,到诸葛亮第一次出师北伐时,刘禅已有21岁了。费YI死于公元253年,也就是说从刘备死时的公元223年到公元253年这近30年的时间里,刘禅做了个“无权皇帝”。同样的,孙权在接掌东吴时,也是20岁,他在当时艰难的环境下成长为一名卓越而老练的政治家、外交谋略家,是非常不容易的。孙权是通过自已的实践,才会有如此巨大的成绩。而反观刘禅,本身资质就不如孙权,再不给他多加实践的机会,他又怎么能成为一个有为之主呢?第四:对马谡的使用方法方面存在一定的失误。其实对于诸葛亮在如何使用马谡的问题上,我有些独到的看法,我会在以后向大家做出阐述。但是,蜀军由于在马谡的问题上,遭受了重大的损失,所以我也把这点算了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