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31访问:12来源:历史铺
大凡看《三国演义》的,大家一定对第六十回的这一段印象颇深。书云:“…张松回益州,先见友人法正。正字孝直,右扶风郿人也,贤士法真之子。松见正,备说曹操轻贤傲士,只可同忧,不可同乐。吾已将益州许刘皇叔矣。专欲与兄共议。法正曰:“吾料刘璋无能,已有心见刘皇叔久矣。此心相同,又何疑焉?”少顷,孟达至。达字子庆,与法正同乡。达入,见正与松密语。达曰:“吾已知二公之意。将欲献益州耶?”松曰:“是欲如此。兄试猜之,合献与谁?”达曰:“非刘玄德不可。”三人抚掌大笑。…”---一出卖国的密谋就在‘益州三友’间开始了。且不说此番描写是否符合史实,单就孟达而言,他在这出戏里表现出不俗的判断和决断力。可是历史上孟达却注定要终生陷于抉择中而不能自拔,最后他只能在错误的决断中迎接死亡。1、出仕孟达扶风郿人,建安初,与同郡法正一起依附刘璋,从有限的资料看他和法正一样,在刘璋手下十多年没混出什么名堂来。对刘璋这类守户之犬而言,墨守成规是当然的,从低层发现和提拔人才是比较困难的,外来之人更是不容易得到重用的。当刘璋令他作为法正的副手共迎刘备时,孟达做出了他人生第一个重要抉择---投靠刘备。《三国志》蜀书中是这样记载的:“孟达副法正,各将兵二千人,使迎先主,先主因令达并领其众,留屯江陵。蜀平后,以达为宜都太守。”刘备平定益州后,按功封赏,孟达被封为宜都太守,孟达的抉择有了不斐的回报。前宜都太守可是张飞啊,控制的是荆益之咽喉,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刘备任命孟达为宜都太守,说明刘备对孟达的能力还是看好的。将孟达安排在北攻两川的咽喉之地进行战备工作,为将来的取汉中打下伏笔,不能不说刘备对孟达是十分倚重的。孟达与法正自建安初依附刘璋,碌碌无为十多年,几将老死他乡。而自建安十六年归附刘备,建安十九年就封为宜都太守,大有青云直上之势,刘备对孟达实在是有再造之恩!当然孟达对刘备也有满意的回报:见《三国志》蜀书十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建安二十四年,命达从秭归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为达兵所害。达将进攻上庸,先主阴恐达难独任,乃遣封自汉中乘沔水下统达军,与达会上庸。上庸太守申耽举众降…”孟达独自拿下房陵,又和刘封一道拿下上庸、西城,打开了通向宛洛的又一通道。然而刘备命刘封统领孟达,却为后来一系列变故埋下了伏笔。我个人认为“先主阴恐达难独任”并不是派刘封统领孟达的真正原因,由于上庸三城属边陲要地,必须要有最亲信的人来把守。刘备一生阅人无数,知人方面独步三国,刘备对于孟达的能力是认可的,但对他的为人并没有多少把握。这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