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谈关羽的忠义
时间:2024-07-31访问:9来源:历史铺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XIE)人(今山西省临猗县西南)也,”因故意杀人遭当地官府通缉,逃至涿郡(今河北涿州)。刘备任平原武装部长时,以关羽为别部司马,与张飞“分统部曲,”也就是分别领导松散的个人招募的武装力量,与县民兵连的排长有一拼。刘备占领徐州时,“使羽守下坯城,行太守事。”这是关某第一次担任副处级行政长官。后历任襄阳太守,“冬督荆州事”(地区行政长官),这是关羽担当得最高行政职务了。获杂号将军如“偏将军”、“荡寇将军”各一次,获奖状(“先主收江南诸郡,乃封拜元勋”)一次,获徒有虚名爵位“汉寿亭侯”一次。最大声望值产生于投降曹操时因诸文丑斩颜良而著名于世以至于至今还流传于民间口头文学及见文字于罗贯中著《三国演义》间,最大忠实度产生于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回归大哥刘备时期,最大勇气值产生于刮骨疗毒阶段,让周围文官武将观看残忍暴力演出,从今往后谁也不敢叫板。最大嫉妒值产生于三顾茅庐阶段,让诸葛孔明确信他才是“常委”及亲信;最大不文明值产生于孙权求婚时,大骂媒人有损本来就不咋地的名声;最糗值产生于走麦城从而走尽了助刘备名为匡复汉室实为篡党夺权另立中央的历程。不知什么缘故,关羽的名气一直大于刘备,被称做“公”也,而他的大哥只好被人称做“皇叔”或干脆叫做玄德罢了。就连我打字也有关羽一词,刘备就无此殊荣。在南方,关帝庙就就更加不堪了,人们究竟不知关老爷到底是负责什么事情,只是拜罢了。难道关羽名气之大皆出于“忠义”二字,我百思不得其解。总关羽一生,在其追逐刘备、名义上为维护东汉没落皇权的斗争队伍中,只能勉强称得上是员勇将,说“勉强”是因为其曾经有过投降曹操的一段不光彩的经历。有时虽小有计谋,也间或读点书,但终于是个心胸狭隘、刚愎自用、贪图虚名且缺乏大局意识的一勇之夫。首先,关羽追随刘备从军的动机并不十分单纯,只是由于在山东老家背了一起命案,为躲避官府缉拿才只身逃离家乡到河北,偶然遇到刘备、张飞并做结义兄弟,一同委身于人,加入到忽而镇压黑山农民起义军忽而讨伐董卓的队伍中来。这样,既可以随军征战南北追名逐利,又可以躲避官府通缉,可谓一举双得。其次,关羽目空一切,自命不凡,追逐虚名,在得知自己被封为五虎上将后,因羞于与黄忠、马超平起平坐,在五虎上将中再划分出一个等级来,不择手段欲成为所谓上将之首。更加可笑的是,当关羽得知马超来降,竟然给诸葛亮写信,问马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何许人也,早就将关羽看个透彻,“知羽护前”耻于人下,便顺水推舟:“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黥布、彭越乃高祖刘邦开国元勋,栋梁之才,只能与张飞“并驱争先,”这是多大的荣誉呀。所以“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让人都知道自己在这个队伍中绝非等闲之辈且深受军师赏识不同一般,是上将中的上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