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还曹操残忍凶暴的本来面目

时间:2024-07-31访问:16来源:历史铺

再起按:曹操是天才,天才是不应该受委屈的.曹操在虎牢关受了十八路诸侯的委屈,该打赢的仗没打赢,跑到扬州收兵,又遭遇了兵变,手剑斩数十人方定,那时节曹操和他的兄弟们坐在士兵都跑光了的兵营里,想想光复汉家的雄图霸业,气氛是悲惨的,和他的老朋友刘备人生的大多数时候一样悲惨.人生是残酷的,理想是脆弱的,曹操心里一定充满了悲哀,这些悲哀对于曹操而言,超过了他什么苦寒行,篙里行里面对天下对历史对百姓的一切悲哀,一切同情,我不否认曹操的诗歌非由衷不得出,但这个伟大诗人(几乎和杜甫一样伟大)杀起他那么同情得黎民百姓来,又何其毒也!魏晋多玄谈,我宁愿相信英雄奸雄之论只是后人清谈时即兴发挥的段子,而当时人对于那个敢于拿权贵开刀的少年英雄汉,则只有景仰之地.人是会变的,有时会变得叫所有人都认不出来,我想荀于在面对那个空盒时,一定有这样的想法.其实,盒子早在他辅佐曹操以前,就已经开始变空了.曹丞相原来不过是曹阿瞒的废墟而已.我要生在三国,宁可追随刘备,被乌丸骑兵乱箭射死在长阪坡.或者天天被道德品质有问题的猪肉佬张老三暴打.闲话少叙,请看好文.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李志宁一段时间里,溢美曹操,成了一种时髦。读了《炎黄春秋》95.5期上一篇文章《曹操性格琐议》(以下简称《曹》文),不禁为其春秋笔法,格外感慨。隐其大恶,撮其小过,又在论说中不知不觉地将其转化为“实干”、“勤政”、“不屈不挠”等美德的体现,于是,曹孟德几一完人矣!最使人惶惑莫解的是《曹》文竟无中生有地说曹操“不滥开杀戒”,而且,还“很同情遭受战乱之苦的人民”。天老爷!转眼之间,屠杀者化为天使,使人不由为之一惊:世上竟有这样不负责任的文字!“同情遭受战乱之苦的人民”,那是杜甫,不是曹操!而这个曹操,恰是战乱之中的一员屠夫,是一个希特勒和日本鬼子式的人物,无数“遭受战乱之苦的人民”正是惨死在他的手中,我们实在不可以随意奸污历史。公元193年,就是这个曹操,指挥了一场对无辜的“遭受战乱之苦的人民”的大屠杀。悲惨的故事,须从曹操的父亲说起,曹父曾官任太尉,是个副总理级干部,战乱时曾在山东琅邪躲避战乱。曹操这个高干子弟收编了青州兵后,有了军事实力,便派人到山东去接其老头。曹父颇富,有辎重百余辆车,行至泰山郡,被一些贪财士兵劫财害命。曹操大怒,因这些士兵属徐州地方军阀陶谦在山东的驻军,也可能受了陶谦的指使,曹操即发兵攻陶谦。陶败走郯城,曹操攻之不克,遂兽性大发,将徐州的老百姓“坑杀男女数十万口于泗水,水为不流。”(《资治通鉴》1945页)其情其景,岂非惨绝人寰!当时徐州的百姓,不少是关中地区为避董卓之乱的逃难百姓,他们万没想到,逃到比较和平的徐州后,等待他们的是更加恐怖万端的大屠杀!而徐州的老百姓与泰山地区的抢劫杀人案实在没有一丝一毫的干系。曹操未能攻下郯城,又攻取了其它三个县,也“皆屠之,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同上书同上页)和日本鬼子一样,曹操也用疯狂的屠杀制造了数县“无人区”。翌年,曹操余怒未消,再次攻陶谦,“略地至琅邪、东海,所过残减。”(同上书1950页)百姓也又一次遇到劫难。这个曹操,难道不是人民的灾星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