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31访问:2来源:历史铺
太原清徐罗某某绝非《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
陈辽
1988年,山西及山西清徐县的某些学者,出于对《三国演义》原作者罗贯中和对乡里的热爱,因山西太原清徐《罗氏家谱》中第六代罗锦有“次子出外”字样,遂认定罗锦无名字的“出外”“次子”即为《三国演义》原作者罗贯中。其后他们宣称罗贯中已经找到。内地多家报纸对此说加以炒作,一时沸沸扬扬,都说《罗氏家谱》中罗锦的次子即是罗贯中。这些学者的文章后来又在台湾的报纸上发表,使此说得到进一步的传播。1999年9月,我去清徐参加了第十二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蒙赠山西太原清徐《罗氏家谱》研修公会编印的《罗氏家谱》一册。细读之下,发现山西及太原清徐的某些学者在解读《罗氏家谱》过程中发生了一连串不该发生的失误。这些学者,有的是我的好友。但“我爱我友,我更爱真理”,乃作此文,论证太原清徐罗某某绝非《三国演义》原作者罗贯中,向《三国演义》研究者和读者们请教。
一、不能将《罗氏家谱》中的“先祖”“远代祖宗”和《家谱》中的“第一代”“始祖”混为一谈
某一姓氏的“先祖”、“远代祖宗”和某一姓氏家谱中的“始祖”、“第一代”不是一回事。如《孔氏家谱》把孔子(前551-前479)作为孔氏的“始祖”和“第一代”。但是,孔氏的“先祖”和“远代祖宗”并不是孔子。孔子的父亲是叔梁纥,在叔梁纥之前还有“先祖”。因此,某一姓氏家谱的修纂者,常常把他们尚可知道姓名的“始祖”作为该家谱的“第一代”,而把传说中的某氏或不知道名字的某个人称为“先祖”。太原清徐《罗氏家谱》也是这样。《罗氏家谱》最早纂修于明朝隆庆元年(1567年),纂修者为“太原府学贡生除大同府儒学训导(罗)正己”。他在《清源(按:即今清徐)罗氏家谱序》中明白写道:“祖宗支派,除远代外,不敢妄附。姑据先人口传,有前京畿纪述者云:吾先祖根于蜀郡,自唐仕于青州仆射,即今梗阳(按:后为清源,现为清徐)也。因路远不能还乡,籍于白马一都。”这位罗正己即《罗氏家谱》中的第八代罗礼。“礼以正己”,所以他又名“正己”(或“正己”是他的字)。过了17年,明万历二十年(1584年),罗礼又重新纂修《罗氏家谱》,那时他已是“致仕教授”,退休了,但他又写了一篇序,其中清楚写道:“吾闻远代祖宗乃四川成都府人也,仕于青州,即今清源也。因路远不能还乡,入籍白马一(都),后迁城南三等都。”罗礼是当过“大同府儒学训导”后又升任“教授”的文人,他懂得一点谱牒学,所以他是把“先祖”、“远代祖宗”和家谱中的“始祖”、“第一代”分开的。他把梗阳罗氏的“第一代”确定为“罗仲祥”。隆庆元年为1567年,罗正己已是“大同府儒学训导”,约40岁左右。以每代平均25年左右计,上推七代,那么清徐《罗氏家谱》中的“始祖”、“第一代”罗仲祥约出生于1325年左右,即元泰定二年左右。在清徐《罗氏家谱》中从第一代罗仲祥起至第九代,支派分明,每一代各生了几个儿子,妻子是谁,都一一载明,并不存在有什么“阙轶差错”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