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诸葛亮的军事思想

时间:2024-07-31访问:8来源:历史铺

诸葛亮的军事思想——晋宏忠

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关于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东汉末年混战时期,躬耕于隆中,探讨治国用兵之道,在《隆中对》中为寄寓荆州的刘备筹划复兴汉室大业的战略。任蜀国丞相时,主持蜀国军事,指挥攻魏战争。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著录,有文集24篇,10.4万余字,今多已亡佚。《三国志》及唐、宋类书中有反映其军事思想的记述。战略思想诸葛亮认为,弱者所从事的战争只要是正义的,就可能战胜强者。“据道讨淫(邪伪),不在众寡”(《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刘备虽然力量寡弱,但由于据有兴复汉室的正道,信义名闻四海,完全可以赢得百姓箪食壶浆的欢迎,消灭邪伪,实现统一。注重人谋,认为名望低微、兵力寡弱的曹操所以能够战胜袁绍,以弱为强,不仅是靠“天时,”也是靠“人谋”(《三国志·诸葛亮传》)。为发挥“人谋”的作用,建议刘备分阶段实现兴复汉室大业。先避中原之实,击南方之虚,夺取力量薄弱的荆(约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二州,同曹魏、孙吴三分天下。然后据险防守,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修明政治,积蓄力量。一旦天下有变,则挥军北上,一路从荆州指向宛、洛,一路由益州出师秦州,钳形攻魏,占有中原。为完成这两个阶段的战略任务,他主张并坚持两弱结盟、共抗强敌的策略。认为孙吴长期据有江东,国险民附,贤能为其所用,与刘备集团有共同抗曹的利害关系,具备充当同盟者的条件。与之结盟,可免除两面受敌的威胁,牵制、分散强者的兵力。否则,两弱结仇用兵,将会顿兵相持,坐而待疲,使强者得志。为实现两弱结盟,主张抓住强者对两弱进攻的契机,对孙吴晓以利害,以必要的让步为代价(如承认荆州被孙吴攻占的既成事实),“略其衅情”,以“求犄角之援”(《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治军思想为了用有限的兵力抗衡和战胜大国,诸葛亮主张把建军重点放在提高军队质量上,从多方面增强战斗力。①重视部队的节制和训练。认为有节制的部队,即使将领无能,也不会被打败。街亭失败后,主张精简将士,实行变通之道,强调“若不能然者,虽兵多何益”(《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为使蜀军战术胜人一筹,他作八阵图,演练部队。②主张以法治军。认为蜀地过去威刑不肃,失之过宽,应当纠之以严,“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三国志·张裔传》)。强调高级将领既要严于执法,又要以身作则,讲究信用。当部下违反节制导致街亭失守时,他遵循《春秋》古训,勇于承担责任,主动自贬官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