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31访问:10来源:历史铺
由于《三国演义》是基于史实加工而成的历史演义小说,所以它一问世,就有人研究它到底有几分真,三百多年来最权威的说法是章学诚的“七实三虚”,这已被大部分学者接受。近年来,就虚实问题先后出版了盛巽昌的《三国演义》(补正本)和张国光的《三国演义》(文史对照插图本)。最近有人另立高见,认为《三国演义》五分真都不到。文中言之凿凿,似成一说,但毕竟是一面之词,仅算一家之见。由于没能分析全书,所以每出一说,均有支持者,不乏反对者。1.史实与虚构的划分我自幼酷爱《三国演义》,亦喜《三国志》,有时为之而通宵达旦,每逢绝处常常拍案称奇。最近终于将传记体的《三国志》改成编年史的《三国志》,并完成了《<三国演义><三国志>对照本》。该书的排版方式为:左边是《三国演义》,右边为裴注的《三国志》,中间夹了一点《资治通鉴》资料。到了这一步应该说《三国演义》中的史实一目了然,其实大谬不然,全书排完后才发现史实与小说并不一致的方式很多,但不少地方是真中夹假,一时无法定论,大致有如下类型:一.《三国志》简略,《三国演义》详细《三国志》中记载了某一件事,但很简略,廖廖数字;而《三国演义》则长篇大论,通情达理,且是某一回中的重头戏。以三请诸葛亮为例:《三国志"蜀书五"诸葛亮传第五》仅有12字: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而《三国演义》则从第三十七回中开始,至三十八中,用了整整一回篇幅,近4,900字来描写“凡三往”。从这一例中可以看到,刘皇叔是去了三次隆中,也见到诸葛亮,这些全为史实,但远非《三国演义》所说的如此活灵活现,那么这一件事能说有几分真呢?二.《三国演义》更换角色《三国志》原有记载,而到了《三国演义》中却换了主角。常常把他人的功劳贴到某人的脸上,或者把某人干的坏事栽赃到大白脸的头上,这类例子颇多,下面仅举二个例子。如《三国演义》中第三十九回“荆州城公子三求计”虽非全为事实,但确有详载,相差亦不太大。而“博望坡军师初用兵”却差别较大,博望坡确有一把火,放火者非“军师”,而为刘先主所点,而且烧的是自己的营房!《三国志"蜀书二"先主传第二》云:使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又《三国志"魏书十八"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第十八》载: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遣典从夏侯惇拒之。备一旦烧屯去,惇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