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31访问:5来源:历史铺
《大三国演记》这个书名有点怪,在人们熟悉的“三国”上加一“大”字,而把“演义”改为“演记”。这“大”和“记”虽只是两个字,但已是作者将全书内容和写作采取的新史体作了高度概括。作者在其《后记》中有过完整的说明:“本书所叙是公元十世纪起,辽、宋、西夏、金时期的历史,开始是辽、北宋、西夏三足鼎立,尔后是金朝、南宋、西夏依次对峙,最后是元朝灭夏、灭金、灭宋,三国归元。”又说:“广大读者需要一种新体裁史书,它应兼有‘纪传体’、‘编年体’、‘章节体’等类史书优点,又便于阅读。”作者划定的写作范围是两个三角形的三百多年间全方位的历史,用的是兼取各家史体所长的新史体,即“演记体”。这部书最可贵之处是它的创意,由于作者是圈外人,易于摆脱旧有的传统窠臼。他不是写以汉族为中心的历史,而是平等地写汉、契丹、女真、羌、蒙古等中华民族的各个组成部分。我很佩服元人脱脱和清乾隆帝,他们能修《辽》、《金》史,并以“宸断”的权威将之列入正史,而西夏史即使读过很多书的史学家,能读读《西夏书事》就很不错了。但西夏在两个三角中都具有一角,可见其地位之重要,怎能忽略?这两个三角比魏、蜀、吴三国的疆域范围与朝代数要大而多,其赓续年代,三国不到百年,而两个三角有三百余年,长了三倍,真不愧于“大三国”之称。
在这部书以前,有一部很值得注意的通俗史书,即蔡东藩的《历朝通俗演义》,书名用的是“演义”,本书作者采用了一个“演”字,表明他有衍生出来的情节,但他把“义”字更换成“记”字,似乎是用了《史记》的“记”字,增加了这部书“实”的成分,也透露了作者有意追踪《史记》,希冀自己的这部书能成为一种新史体的开山之作。
作者虽非历史学专业出身,但他恪守治学规则。很讲究如何运用史料,自称“本书依据的基本文献史料为:《宋史》、《辽史》、《金史》、《西夏记》、《续资治通鉴》等书,其他参阅的古今史籍、史料难计其数。”从书的内容考察,作者说的确是老实话,他不仅按治学规则用了基本史料,即用正史,用人所共识的通用史料,不求怪异,亦涉及不少诗词之作,如后蜀花蕊夫人的“更无一人是男儿”的名诗和文天祥的《正气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