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我心目中的貂蝉

时间:2024-07-31访问:11来源:历史铺

可能是我手头资料太少的缘故吧,我所知道的貂蝉仅仅是《三国演义》里精心实施“连环计”的那个貂蝉;换句话说,我认为:通常人们所讲的“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蝉,历史上并无其人。她充其量不过是一个文学人物形象——一个经过文人精心刻划的美女典型!这样讲可能有些臆断,但绝不是没有根据。你想想看,西施、昭君、贵妃——她们的人和事都有史籍可查,但翻遍一部《三国志》,仅仅在《魏书七·吕布传》里看到这样一句话:“卓尝使布守中閤,布与卓侍婢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联系《三国演义》里“连环计”的情节,我想,《三国志》里这个与吕布私通的“侍婢”,可能就是貂蝉这一人物形象最早的“胚胎”吧?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一个虚构的女人,却为什么能得以和西施、昭君、贵妃这三个真实的历史人物相并提,并且千百年来如此鲜活地被人们所津津乐道呢?我想,这绝不仅仅是由于她的美(和其他三个美人的美一样)吧?容貌美仅仅是个“表象”而已;如果说,透过容貌美这个“表象”,更打动人心的是:西施“沉鱼”之美中的“义”、昭君“落雁”之美中的“德”、贵妃“羞花”之美中的“悲”,那么,貂蝉更打动人心的则是:她“闭月”之美中的“惠”!有人不免要问:这怎么讲啊?(关于西施“沉鱼”之美中的“义”、昭君“落雁”之美中的“德”、贵妃“羞花”之美中的“悲”,都有史料可查,聪明的“看官”啊,你自己先去品味吧,)我在此只说貂蝉“闭月”之美中的“惠”。貂蝉的“惠”在实施“连环计”里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或者说,实施“连环计”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貂蝉的“惠”——一个美女的大义、聪明和机智。在“连环计”未开始前,当王允为董卓事“坐不安席”、“仰天垂泪”时,貂蝉早已看在眼里,可作为一个“歌伎”,岂得随便过问主人之事!但一心想“报恩”、一心想替主分忧的她,看到主人的样子,着急中不免想到了一个接近王允的“高着”,那便是在“夜深月明”时,离他不远处,于“牡丹亭畔,长吁短叹。”——这一着果然引起了王允的注意;尤其听了她那番诚恳的心迹表白:“近见大人两眉愁锁,必有国家大事,又不敢问。倘有用妾之处,万死不辞!”王允怎能不心动:试想想,没有容貌,董卓不爱;不讲恩义,难托重任;没有心机,弄巧成拙——反倒坏事;而眼前的这位如此美貌、如此深明大义、如此善解人意“会来事儿”的女人岂不正是“表演”那“连环计”的“好料儿”!貂蝉“演”的第一场“戏”,是在王允家里“把盏陪吕布”。你看,她先是“送酒与布,两下眉来眼去。”把你吕布的“魂儿”先钩过来,然后,等你吕布让我坐时,我却“假意欲入”——要进里间去了;在王允的“劝说”下,我再羞答答地留下来,然后再对你吕布“以秋波送情”…面对这样一个美丽、腼腆、羞涩、多情的少女,吕布能不动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