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司马懿论

时间:2024-07-31访问:4来源:历史铺

司马懿是三国时代著名的历史人物,也是《三国演义》中塑造得比较成功的英雄形象。但长期来在《三国演义》研究中,司马懿是被埋没的,人们一直较少注意这个人物形象。其实,《三国演义》对司马懿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很深的艺术功力。在罗贯中笔下,司马懿不仅是一个胸有谋略、善晓兵机的军事家,同时又有政治家的远大抱负,无论曹操或诸葛亮都很重视他的谋略和才干。他是从魏过渡到晋的一个关键人物。他在三国舞台上经历了三个时期,虽也经过升沉起落,但最终是他控制了曹魏政权。司马懿活动的第一时期,是曹操当权时期。司马懿虽由公侯世家出身加入军阀曹操的阵营,然而并未受到曹操的重用。曹操虽然了解他很有才干,曾把他提到军中主簿的重要职位,但很少让他独当一面地去执行一些重要任务。在小说中,这一时期司马懿是很少出场的,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物。但由于司马懿毕竟是三国后期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扮演着一个主要角色,作者不能不作些必要的暗示性描写,所以他的几次出场,都安排在一定的关键时刻。当曹操决定一些重大问题或战略方针时,他总是向曹操提供了正确的决策意见,显示了他的智慧、干练和战略眼光,使他明显地区别于一般参谋人物。有一次曹操出师汉中,一举平定了盘据汉中的军阀张鲁,获取了汉中战略要地和东川。这时曹操准备班师回许昌,担任军中主簿的司马懿就主动建议挥师南下,一鼓而消灭刘备势力。他分析说:“刘备以诈力取刘璋,蜀人尚未归心。今主公已得汉中,益州动摇。可速进兵攻之,势必瓦解。”并提醒曹操:“智者贵于乘时,时不可失也。”这一正确见解,当时得到曹操的重要谋士刘哗的支持。然而曹操却说:“‘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耶?”未采纳司马懿这一正确意见,以致后来刘备的势力在蜀得到巩固和发展以后,便乘机从曹操手中夺去了汉中和东川。曹操深悔未听仲达之言,致有此失。这里显然把曹操同司马懿作了对照的描写,以烘托司马懿的将才。又有一次,当刘备进位汉中王时,曹操听到十分震怒,发誓要消灭刘备。当即传令,尽起倾国之兵,赴两川与刘备决一雌雄。这时司马懿却建议曹操先不必出兵。他向曹操分析了江东孙权与西蜀刘备存在着深刻矛盾:孙权虽以妹嫁刘,但又窃取回去,刘必不满;而刘备又占据荆州不还给孙权。彼此皆有切齿之恨,可先利用孙、刘矛盾,联吴击蜀。动员孙权攻荆州,刘备必发两川之兵来救荆州,然后再起兵攻打汉川,使刘备首尾不能相顾,那时汉川就可以唾手而得了。司马懿这一建议是有远见卓识的,既可以利用矛盾,打击刘备,又有利于保存自己。不然,曹操以倾国之兵,深入蜀地,后方空虚,若孙刘联合,乘虚而人,曹操也就不能首尾相顾,必然陷于两面夹击的危境之中。所以曹操听了司马懿的正确建议后,立即领悟,采用了联吴击蜀的方针,派出使者出使东吴,得到孙权的支持,终于导致刘备失陷荆州,关羽也遭擒杀,蜀、吴之间的矛盾遂趋向深刻和尖锐了。这里,司马懿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际上,作品显示他的联吴击蜀的战略观点,已经把他与主张联吴击曹的诸葛亮相抗衡了,为以后他与诸葛亮的正面交锋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