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31访问:16来源:历史铺
孟子曾在《公孙丑上》中说道:“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在这里,是在讲他的王、霸道之分。其中所说的“王道”的代表,是“以德服人”的商汤和周文王。而所谓“霸道”的典型,则是春秋时期以“尊王攘夷”为旗帜,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成其霸业的齐桓公和晋文公。“假”,借也,“以力假仁”而霸,就是以力为后盾,借仁的名义而称霸。在三国之中,后人对曹操、刘备、孙权的评价各不相同,大体以曹操奸诈、刘备仁厚、孙权多谋善断之论占上风,认为这就是他们在众多军阀中崛起的主要原因。但若揆诸《三国志》,却发觉曹、刘、孙三人,在其建国道路上也有共同之处。所谓“以力假仁者霸”,正是三国的奠基者们所作所为的生动写照。一揆诸《三国志》,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明显而又被人忽视的问题:“仁”并非是刘备的专利,曹、孙二人亦称“仁”。下面我们可以将这些赞扬作一个比较。关于曹操。官渡之战中,荀论曹操能战胜袁绍的“四胜”时说: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按: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郭嘉在是役中也鼓励曹操,说“绍有十败,公有十胜,虽兵强,无能为也”。其七云: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旨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2〕关于刘备。太史慈在北海相孔融被围,向刘备求救时说:慈,东莱之鄙人也,与孔北海亲非骨肉,比非乡党,特以名志相好,有分灾共总之义。今管亥暴乱,北海被围,孤穷无援,危在旦夕。以君有仁义之名,能救人之急,故北海区区,延颈恃仰,使慈冒白刃,突重围,从万死之中自托于君,惟君所以存之。蜀臣杨戏在其《季汉辅臣赞》序中说道:世主……初自燕、代则仁声洽著,行自齐、鲁则英风播流,寄业荆、郡则臣主归心,顾援吴、越则贤愚赖风,奋威巴、蜀则万里肃震,厉师庸、汉则元寇敛迹,故能承高祖之始兆,复皇汉之宗祀也。刘备取蜀,魏国征士傅干认为其事必成,他说: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张飞、关羽勇而有义,皆万人之敌,而为之将:此三人者,皆人杰也。以备之略,三杰佐之,何为不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