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31访问:2来源:历史铺
引言「三教」指儒、释、道。陈寅恪氏云:「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北周卫元嵩撰《齐三教论》七卷,见《旧唐书》肆柒《经籍志》下)。至李唐之世,遂成固定之制度。如国家有庆典,则召三教之学士,讲论于殿庭,是其一例。故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此虽通俗之谈,然稽之旧史之事实,验以今世之人情,则是三教之说,要为不易之论。」(《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实际上,三教由论争走向融合,代表着中国思想文化主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同时又保持着各自的价值体系和崇拜系列。但也有例外。关羽以一身而繋三教之崇,就是其中引人注目的事例。清代关庙中有这様一幅对联,颇能概括关羽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歴史文化地位和巨大影向∶「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三教尽皈依。式詹庙貌长新,无人不肃然起敬;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歴朝加尊号。矧是神功卓著,真所谓荡乎难名。」事实上,在形成对于关羽「全民崇拜」的过程中,佛、道、儒三家都先后参与其事,终使关羽成为中国歴史上最重要的神祗之一,而且对于近代中国民族精神的凝聚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向。本文便是对此问题分析的撮要。一、佛教与关羽崇拜有关唐前关羽崇拜的起源部分,笔者已撰有一文,略述关羽崇拜不过是隋唐之际佛教本土化的一个小小插曲,当时的影向也还是很有限的,但是造成的原因却颇零散复杂[1]。要言之为:关羽死地当阳本有楚地巫风淫祠的民俗,南北朝时期又是巴人迁徙至此。关羽最初显圣,有「此祠鬼助土木之功而成」(唐·范摅《云溪友议》)的说法,而「解使鬼法」「役使鬼物」(参《后汉书·张鲁传》及《宋书》·二凶传》载严道育事)正是巴人信奉之天师道的拿手本领,两者结合,奠定了早期的民俗信仰基础;隋唐时代最有影向的佛教门派创立者天台四祖智顗和禅宗北派六祖神秀,藉民俗信仰在当阳玉泉山开寺说法,作为佛学本土化的一个证明。「关羽显圣」的说法最早或出于陈、隋年间一个与佛教传布有关的传说。现知最早的记载为中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董侹《重修玉泉关庙记》(载《全唐文》卷六六四):「陈光大中,智顗禅师者至自天台,宴坐乔木之下,夜分忽与神遇,云:『愿舍此地为僧房。请师出山,以观其用。』指期之夕,万壑震动,风号雷虢。前劈巨岭,后堙澄潭,良材丛仆,周匝其上;轮奂之用,则无乏焉。」按天台宗学说以《法华经》第一卷《方便品》为据,大开「方便法门」,以调合儒、道两家思想,智顗则是这一教派的实际开创者。陈寅恪曾直截了当地认为∶「如天台宗者,佛教宗派中道教意义最富之一宗也。」(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附录《审查报告》三)。它是最早与天竺所传教义有所区别的中国教派,其融合儒、道思想观念,亦时势之所必然也。这说明它藉关羽以传教,絶非偶然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