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三国志宗僚》考辨

时间:2024-07-31访问:8来源:历史铺

嘉靖元年(1522)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首,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和《三国志通俗演义引》之后,目录之前,有一个《三国志宗僚》,是一份汉末三国人物的名单。明代的其他一些《三国》版本,也有一份与之基本相同的名单,而其位置、名目则不尽一致。如万历十九年(1591)周曰校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其位置、名目皆与嘉靖元年本相同;万历、天启年间的《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实为叶昼假托)置于《三国志演义序》和《读三国史答问》之后,仍题为《三国志宗僚》;万历二十年(1592)余氏双峰堂本《全像批评三国志传》置于目录之后,题为《按史鉴后汉三国志君臣姓氏》;汤宾尹本《三国志传》置于目录之前,题为《三国志传姓氏》;乔山堂本《三国志传》置于目录之后,题为《三国志传君臣姓氏》,等等。长期以来,不少人把《三国志宗僚》视为《三国演义》的人物表,由此得出“《三国演义》写了400多个人物”的错误认识,并将这一错误认识写进多种文学史、小说史,以讹传讹,积非成是。为了有利于《三国演义》的研究与教学,对此实不可不辨。一首先必须指出:《三国志宗僚》决非小说《三国演义》的人物表。只要稍加对照检索,就可以看到这样十分明显的事实:一方面,《三国志宗僚》中的一些人物,如蜀汉方面的杨戏、诸葛乔、陈祗、卫继、常播,曹魏方面的袁涣、张范、凉茂、国渊、徐奕、何夔、邢顒、鲍勋、司马芝、温恢、郑浑、仓慈、阎温,东吴方面的孙虑、孙霸、孙奋、士燮、贺齐、钟离牧、是仪、胡综等等,根本就没有在《三国演义》中出现。另一方面,《三国演义》中的许多人物,也根本没有列入《三国志宗僚》,如蜀汉方面的陈式、张绍、邓良、张峻、费观、高翔、胡济,曹魏方面的陈骞、陈泰、邓敦、丁斐、董寻、郝昭、桓嘉、蒋干,东吴方面的乔国老、大乔、小乔、丁封、全端、全怿、沈莹、张布、张悌、赵咨,其他政治集团的何进、皇甫嵩、韩馥、张济、樊稠、韩暹、杨奉等等,都是如此。至于《三国演义》虚构的许多人物,如貂蝉、吴国太、郑文、李春香、带来洞主等等,当然更不可能列入《三国志宗僚》。综观这两方面的事实,可以肯定,《三国志宗僚》与《三国演义》的人物表确实不是一码事。《三国志宗僚》的这份人物名单,是从哪里来的呢?原来,它大致抄录自西晋陈寿所著史书《三国志》的目录(包括纪、传和附传)。将《三国志宗僚》与《三国志》目录加以对照,可以看到:凡是《三国志》目录中有的人物,不管是否在小说里出现,《三国志宗僚》中都有(仅有个别刊刻时遗漏,如蜀汉部分遗漏樊建、王嗣);反之,《三国志》目录中没有的人物,除了少数例外,《三国志宗僚》里也没有。二者的主要区别有两点:其一,《三国志》是按魏、蜀、吴的顺序编排的,《三国志宗僚》则按蜀、魏、吴的顺序编排。其二,《三国志》的附传系于相关本传之后,这是史书的正体;《三国志宗僚》则将附传人物集中于各个部分之后,二者各有其方便之处。明白了《三国志宗僚》与《三国志》目录的对应关系,上面所说的两个方面的事实就豁然开朗了。同样,下列情况也就易于解释:为什么《三国志宗僚》里没有麋夫人?是因为《三国志》没有为麋夫人立传(由于麋夫人早在长坂之战以前即已去世,加之麋芳投降东吴,对关羽之死负有一定责任,故刘备称帝后,没有追谥麋夫人)。为什么《三国志宗僚》里找不到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因为他们是西晋王朝的创立者,记述其生平业绩的“纪”不在《三国志》中,而在后来修纂的《晋书》里。由此可见,《三国志宗僚》只不过是《三国志》目录的略为走形的翻版,根本不是小说《三国演义》的人物表,根据它来统计《三国演义》的人物数量,其结果当然不可能是正确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