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试论《三国演义》中周瑜的形象

时间:2024-07-31访问:3来源:历史铺

(一)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着力塑造的艺术形象之一周瑜,曾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将领。据陈寿的《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记载。历史上的周瑜年轻貌美,风流儒雅。他为人宽宏大度,不计个人恩怨,很得部将和其他人的拥护,只是与程普关系一度稍微紧张。但据《江表传》记载,那实际情况是程普因为自己年纪比周瑜大,而地位却比周瑜低,所以心中不服,于是便多次凌侮周瑜。可是周瑜能够“折节容下”,从不与程普计较。最后,程普对周瑜不得不“敬服而亲重之”,感动得对人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见《三国志·周瑜传》裴注)。为将能够如此虚怀若谷,谦让服人,不能不说是周瑜的一种美德。周瑜生活在一个沧海横流的时代,他本人担任孙权一方的最高军事将领,其军务之繁忙可想而知。照常理讲,在这种情况下,必然无心顾及其它。但恰恰相反,周瑜偏有雅兴。比如他对音乐就十分喜爱,并且有着很高的欣赏能力。饮酒“虽三爵以后”,如果乐曲演奏有了错误,他一定能听出来。一听出来就回头看演奏的人,以致使当时人把这种情况编成歌谣:“曲有误,周郎顾”。当然,历史上的周瑜所以著名,不止是因为这些,而更主要的还是由于他具有深远的政治眼光和杰出的军事才能。比如,鲁肃原来散居不仕,刘子扬劝鲁肃投郑宝,而周瑜却劝鲁肃投孙权。周瑜对鲁肃说:“昔马援答光武云‘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今主人(指孙权。——笔者注)亲贤贵士,纳奇录异,且吾闻先哲秘论,承运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推步事势,当其历数,终构帝基,以协天符,是烈士攀龙附凤驰鹜之秋。吾方达此,足下不须以子扬之言介意也”(见《三国志·鲁肃传》)。周瑜的这一番话中虽然掺杂着一些荒诞不经的成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是想帮助孙权建立“帝基”,而且在以后的行动中,周瑜也一直把这一点作为他所追求的政治目标。周瑜曾指挥过许多大大小小的战役,这些战役的胜利,表现了他的杰出军事才能。但最能体现周瑜的远大政治眼光和卓越军事指挥艺术的莫过于赤壁之战了。当曹操率领近三十万水步兵而号称八十万要与孙权决战时,孙权的谋士张昭等人,被曹操的气势吓破了胆,极力主张投降曹操。在这种紧急关头,周瑜与鲁肃力排众议,正确地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从而坚定了孙权的抗曹信心。接着,周瑜又亲统精兵五万,大破曹军于赤壁。曹操逃回北方以后,一直无力再次南下。这就使孙权的势力得以巩固和发展,并终成帝业。赤壁之战的胜利充分说明了周瑜是一个政治上高瞻远瞩,军事上有雄才大略的英雄。这就是历史上的周瑜的主要特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