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三国演义》对金庸小说的影响

时间:2024-07-31访问:8来源:历史铺

金庸最爱《三国》,认为“在中国的古典小说中,《三国演义》享有崇高之极的地位,没有任何一部小说比得上,中国后世的小说家都从其中吸取了营养。”金庸本人自不例外,在他的武侠小说中,从创作风格、文字特色到人物情节,很多地方都能看到《三国演义》的影响。

一.创作风格

史实与民间传说、文学创作有机结合,这是《三国演义》的创作风格。小说的主要人物和事件都是史实,但小说并不拘泥于史实。由于写进了大量的民间传说,加上作者罗贯中本人的再创作,小说展现给我们的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波澜壮阔、错综复杂的历史画面,主要人物也因个个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对比西晋陈寿的《三国志》,象诸葛亮的《出师表》、“隆中对”等,《三国演义》几乎是全盘照抄,一字不改,增强了真实性和历史感;但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除了游说坚定孙权抗曹的决心外,历史上并无其他贡献,《三国演义》则是从“舌战群儒”到“草船借箭”再到“借东风”、“算华容”,把诸葛亮吹成了仙,显然民间传说和作者个人的再创作在这里已主宰了人物的塑造。《三国演义》这样的创作风格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它的文学价值乃至社会意义至今仍是那样的深远巨大。

金庸是出类拔萃的,他把《三国演义》的创作风格运用到了武侠小说。除了《笑傲江湖》外,他的每部小说几乎都有明确的历史背景,许多的历史人物也跃然纸上,并居然与众多的江湖侠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使小说多少给人一种历史真实感。这是金庸高出其他武侠小说同类的明显之处。虽然成吉思汗、忽必烈、朱元璋、常遇春、李自成、陈圆圆、康熙、乾隆等都是中国历史上叱吒风云的重要人物,但鉴于《三国》的成功,也为增强可读性和戏剧感,金庸是无惧于在他的小说中来一些张冠李戴的。既然历史上蒙古大汗真的死于南侵,又何妨让他在襄阳鏖兵时丧生于万众瞩目的神雕大侠杨过之手;既然常遇春卒四十,那么就让张无忌先救其性命、再给他减寿四十好了。对于诸如此类的文学再创作,肯定有人会横眉怒目,我是觉得无伤大雅的。武侠小说并不是史书,况且读者对武侠小说和史书的心态和期望也完全不同。

二.文字特色

《三国》的文字特色也显然使金庸印象深刻。金庸说:“《三国演义》文言成分较多,我在小学生时代就津津有味地读了,虽然有许多文句不懂,但故事和人物的吸引力太大,终于跳过不懂的部分,一路读完。”真是慧眼独具,金庸敢于采用带有相当文言成分的文字风格来写武侠小说,读者上到教授博士,下至贩夫走卒,人人争相捧读,爱不释手,这恐怕一定程度上得归功于《三国》的影响吧。本身的文字功力配以文言风格,加上明确的历史背景,再穿插一定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使金庸小说给人一种凝重、古朴和历史的感觉,这是读其他武侠作品很难感受到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