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诸葛亮的农本思想和实践

时间:2024-07-31访问:9来源:历史铺

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生产部门,是人类的衣食之源和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它关系到王朝的治乱,国计民生的安危,历代有作为的政治家无不予以高度重视。重视农业,解决农业发展中诸如保护劳动力、土地,改进生产工具,合理灌溉,改良品种,增加肥料和消除自然方面的灾荒、疾疫,政治方面的战争、屠杀,社会方面的迷信、不育、杀婴等,便成为这些政治家一生的重大课题,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农本思想。因此,农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汉代以前,管仲、韩非、李悝、商鞅、荀卿等都提出过“垦荒”、“去草生粟”的富国以农的政治主张。大禹治水,西门豹治邺,李冰修都江堰都是农本思想的光辉范例。农本思想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而丰富和完善起来的。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意识到种植业对人类生存的意义,便产生了农本思想,神农氏教民稼穑便是自觉地从事农业耕作,同时驯养野生动物为家禽家畜。到殷周奴隶社会,人们又意识到水对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则祈雨蓄水,以备灌溉。到春秋战国,人们意识到生产工具对提高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便设法改进生产工具。看到粮食来之不易,就提倡节约,反对浪费。这个时期产生的诸子百家中就有以播百谷劝农桑,足衣足食的农家。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向前发展并逐步稳固的时期,铁器的普遍使用,使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农本思想更加完备和成熟。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的诸葛亮对关系到人类生存之根本的农业生产更予以特别的重视并身体力行。诸葛亮出生于世代“官宦之家”,是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他到襄阳后又与荆州牧刘表(他妻子的姨父),襄阳著族庞德公(他小姊的公爹),有学问、有钱财、有名望的黄承彦(其岳父),汉长水校尉蔡瑁(刘表的郎舅,其妻的舅父)等建立起各种各样的亲戚关系,生活本不存在什么问题,但他深知农业乃国之根本,百用皆由所出,便于汉献帝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带着弟弟诸葛均到襄阳城西十三公里的隆中亲自躬耕。长期的生产实践,诸葛亮创制和发明了许多生产工具,总结了不少现在仍很适用的生产经验,如水耖、榧棍、龙骨车、诸葛亮车、钐等生产工具和实行套种、间作、换茬、选种等生产技术。《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在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上述说明,诸葛亮不管是当老百姓,还是在掌握了蜀汉军国重任之后都不忘农桑,或亲自农耕或让家人从事农桑。诸葛亮的农本思想渗透到他全部的政治活动和个人的思想修养之中,并表现出极高的自觉性。赤壁之战后,他亲赴零陵、桂阳、长沙三郡,组织生产,“调其赋税,以充军实”。(1)刘备占领益州后,诸葛亮坐镇成都,组织领导生产,使刘备能够足食足兵去进行统一战争。刘备死后,诸葛亮总揽蜀国军政事务,他首先提出“务农殖谷”,“闭关息民”,“劝分务穑,以阜民财”的政治主张,发展农业生产,增强国力,为南征和北伐做准备。南征时,他令士兵种蔓菁于山中,“以济军食”。(2)南中平定后,他大力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命人教打牛以代刀耕”,(3)使西南少数民族“渐去山林,徙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4)北伐时,他多次提出并实行“休士劝农”,“分兵屯田”的政策。史载,诸葛亮“曾派5000人到汉中屯田,又派吕×为汉中太守,兼领督农,供继军粮”。(5)建兴七年,“亮休士劝农于黄沙”。(6)建兴十二年,在渭滨实行“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