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诸葛亮的“奇谋为短”
时间:2024-07-31访问:4来源:历史铺
诸葛亮在他一生的最后八年间向曹操发动了五次攻势,因补给线过长,采用的是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而曹魏所用的是“坚壁拒战,以逸待劳”的持久战对策。双方都动用了大量的兵马,但基本上未展开大规模的实战较量,只是把大部分时间消耗在军事对峙和路途上;尤其是蜀军,路途上的消耗更大;有好几次与魏军相持到关键时刻,因粮尽迫使诸葛亮退军。因而既消耗了蜀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又使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陈寿在整理诸葛亮文集后,上给晋武帝司马炎表中说:当此之时,(诸葛)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戟,屡耀其武。然亮之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已之长,未能兼有故也。陈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寿又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末评语中说:……(诸葛亮)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陈寿评价诸葛亮“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又说他北伐“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前者是在肯定诸葛亮善于治戎理政的前提下,说他短于用兵,不善于打仗;后者则因北伐没有成功,批评诸葛亮缺少应变之才,用兵非其所长。其实,只要分析一下诸葛亮一生的征战生崖,就会发现其“理民之干”和“治戎之长”,是在当时刘氏父子尤其是刘禅的放手使用下,长期充分发挥的结果,而军事才能在南征时得到充分发挥,北伐时因客观条件的制约,发挥受到了限制。诸葛亮辅佐刘氏父子共27年,从荆州率兵与刘备会师攻打成都,只用了几月时间。南征共用了半年多时间,单纯打仗不过二、三个月。北伐八年,五次出击,一次防御,其间也是治戎理政,做北伐准备的时间多,指挥作战的时间少。照这样估算,诸葛亮在27年中,治戎理政的时间至少20余年,统兵打仗的时间最多五、六年;况且,治戎理政纯属蜀汉内政。诸葛亮大权在握,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使他的治戎理政之才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军事才能是敌我双方的事,不但受天时、地利、人和等条件的限制,而且要受敌方战略对策的制约。因此,从诸葛亮一生的功绩看,治戎理政方面远远多于用兵打仗方面。人们往往受“以成败论英雄”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习惯于以成绩看才能,因而得出诸葛亮长于理政,短于军事的结论。这种重表面现象,轻实质分析的认识法,难免形而上学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