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试论诸葛亮散文的艺术特色

时间:2024-07-31访问:9来源:历史铺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千百年来,他一直是以卓越的政治家和杰出的军事家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受到人们的爱戴和敬仰的。但是诸葛亮还给我们留下了不少作为他的政治和军事思想载体的文章,对这些文章从艺术上进行比较深入、全面的分析研究,探讨诸葛亮在文学上的成就,实在是一件必要而有意义的工作。诸葛亮的文章,根据清人张澍的《诸葛武侯集》所载,有对、策、表、书、教、论、答、诏、铭、令等近二百篇,它们大多含有明显的说理成份,属于说理文范畴,而说理文是古代散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古代文体分类的原则和方法,凡是韵文、骈文以外的文章,都称之为散文,因此,我们把诸葛亮的文章也统称之为散文。诸葛亮的散文不仅在内容上反映了强烈的时代精神,而且在艺术上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他继承和发扬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散文和秦汉时期的散文的优良传统,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从而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下面拟从三个方面加以探讨,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严密的逻辑结构精心安排文章的结构,注重文章结构的严密性,是古代说理散文的共同特点。诸葛亮的散文也具有这种特点,他的文章结构严密,浑然天成。《前出师表》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之一。《前出师表》写于蜀汉建立五年(公元227年)冬天。当时诸葛亮为了巩固蜀汉政权,进而实现刘备的兴复汉室、统一天下的遗愿,积极准备北上伐魏,但又深感后主刘禅暗弱无能,不无后顾之忧,因此在临行前给刘禅上表劝诫,目的在于启发刘禅振作精神,正确处理朝廷大政,支持自己北上伐魏的行动,以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为了突出这个主旨,诸葛亮对这篇表文进行了精密的构思。全文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写临行前的进谏,是后一部分的基础,后一部分写此行夺取胜利的决心,是前一部分的必然发展。而前后两部的构思,都具有匠心独运之妙。先看第一部分。首先,用高度概括的语言从形势叙起,很快作出“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的判断,以引起刘禅的高度重视。然后用“然”字一转,指出“侍卫之臣”、“忠志之士”过去忠于“先帝”、今天忠于“陛下”,说明当前仍有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的客观条件,启发刘禅不可消极悲观,而要积极进取。其次,写进谏的内容。这就是希望刘禅如何积极进取,上下文的联系紧密而自然。表文提出了三项建议,即希望刘禅“开张圣听”(广开言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执法公平)、“新贤臣,远小人”(任人唯贤)。这三项建议是诸葛亮安定后方的措施,写得先后有序,逻辑分明。先提“开张圣听”,这是先决条件,要放在最前面,因为只有做到广开言路,才能做到执法公平、任人唯贤。次说“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这是关键内容,因为只有做到执法公平,才能做到扶正祛邪,增强团结,否则不仅会影响到能否广开言路,也会影响到能否任人唯贤。最后说到“亲贤臣,远小人”,这是核心问题,作为重点殿后,因为只有做任人唯贤,才能做到不让奸邪得势,不开谗言的方便之门。所以,这三项建议可以说是密切相关,互为因果的。其三,在阐述执法公平时,采用了先总提、后分述的方法。“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这是总提。宫中,皇宫之中;府中,丞相府中。在总说了宫中府中“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的对策后,又紧扣“开张圣听”分述如何才能做到执法公平:先写宫中,郭攸之等人“志虑忠纯”,因而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后写府中,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因而“营中之事,悉以咨之”。这样写,显得层次清晰、条理井然,又因为插入总分写法,就使行文起了波澜,增强了艺术效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