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诸葛亮归葬定军山原因的探讨

时间:2024-07-31访问:7来源:历史铺

(内容提要)诸葛亮一生以其对蜀忠贞不二的高尚情操,倍受后人敬仰,誉为醇臣楷模。对安葬地的选择,就充分地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G本文就诸葛亮的逝世地五丈原、故里山东沂南,北伐根据地汉中、蜀都成都四个可能作为他长眼之地进行分析和比较;剖析了他归葬定军山的深远意义,揭示了他至死不忘北伐的坚定信念。关键词:诸葛亮墓地择址探讨公元234年,诸葛亮第五次率军出斜谷北伐曹魏,驻军于武功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隔渭水与司马懿对峙百余日,忧劳成疾,病逝于此。临终遗言:“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1)因其生前被“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后人尊其墓为“武侯墓”。武侯墓在今陕西勉县城南定军山下。诸葛亮即未就地安葬,亦未魂归故里,更未还葬成都,而遗言葬汉中定军山下,其原因何在?笔者作了以下考证和分析,同诸位商榷。一、客观上,就地安葬,归葬桑梓和还葬成都无法实现亮逝于三国鼎立时期,蜀魏边境以秦岭为界,岭北为魏地,五丈原属敌国疆土,亮自不可就地安葬。而诸葛亮的家乡山东沂南当时也属魏土,作为蜀汉丞相,“叶落归根”,还葬故乡也绝无可能。就地安葬和还葬故里无法实现,那么成都呢?作为蜀汉都城:又是亮因感知遇之恩而誓死为之效忠的刘备葬地,身为丞相,生前效忠先主,死后亦尽忠伴备于地下,葬于成都。然亮卒时值秋八月,气候尚热,尸骨不宜久存,况五丈原至成都,路程有一千多公里,须翻越秦、巴,多为崎岖山路,归葬成都,受到了当时客观条件限制,更何况这不是诸葛亮最理想的安息之地。二、主观上,葬于汉中定军山是诸葛亮心之所愿笔者认为,亮归葬定军山,与汉中在蜀汉的重要地位和他以汉中为根据地的八年北伐战争有着密切的联系。1、汉中是蜀汉的北方屏障。汉中处于秦巴汉水之,间,秦岭和巴山两山脉象天然屏障一样包围着汉中,关隘重重,易守难攻。在豪杰并起的战乱时代,张鲁据汉中“雄居巴、汉垂三十年”(2)盖仗秦、巴二山屏障之作用;为占领汉中,曹操两次亲临,欲据汉中而“以图巴、蜀”(3);刘备因定军山之战大获全胜而称“汉中王”,最后建立蜀汉政权。在三国时期,汉中是魏、蜀争夺的军事重镇。蜀据汉中“上可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固守要塞,为持久之计。”(4)得汉中,蜀可稳定北方防线,伺机北伐,完成统一大业;蜀以汉中为根据地,可向北扩展疆土;汉中北有秦岭之险,可坚守关隘御敌与境外。对蜀汉,据有汉中,攻、守、防皆宜。魏若得汉中,则可由汉中出兵伐蜀,则蜀汉政权就危危可及了。“若无汉中则无蜀矣”(5)。汉中乃益州咽喉之地,是蜀汉的北门户,与蜀汉政权的前途和命运生死攸关,汉中在蜀汉占有重要的地位。正因为如此,所以诸葛亮把北伐根据地选在汉中,死后归葬于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