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历史阁,看更多野史奇闻。

后发治人 多谋者胜——彝陵之战赏析

时间:2024-07-31访问:3来源:历史铺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上百次战争,其中规模最宏大、影响最深远的是三大战役,这就是袁绍集团与曹操集团之间的「官渡之战」、曹操集团与孙、刘联盟之间的「赤壁之战」,刘备集团与孙权集团之间的「彝陵之战」(第81–84回)。历史上的彝陵之战发生于蜀汉章武元年至二年(221–222年)。在此之前,孙权袭取荆州,擒杀关羽,严重损害了刘备集团的利益。章武元年七月,刘备不顾群臣反对,亲率大军攻吴,企图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率兵抵御。两军在彝陵一带相持近一年,至章武二年闰六月,陆逊利用蜀军兵疲意懈之机,发动火攻,大败蜀军。这一战役,巩固了东吴对整个长江以南地区的控制,而蜀汉的实力则大为削弱,再也没有可能实现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从荆州和益州两路北伐的计划。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时,把「彝陵之战」作为后半部书中的一个重要单元,苦心经营,把这场声势浩大的战役写得曲折起伏,惊心动魄,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彝陵之战」的情节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蜀军步步进逼,吴军节节败退。刘备即皇帝位之初,即下诏伐吴,欲为关羽报仇。赵云、诸葛亮、秦宓先后谏阻,刘备皆不听。张飞因鞭挞部将范疆、张达而被刺,刘备报仇之心愈切。东吴群臣闻刘备御驾亲征,尽皆惊恐,遣诸葛瑾求和,愿送归孙夫人,缚还降将,交还荆州,刘备不允。孙权为免两面受敌,遣使向魏称臣。蜀军先败吴军左右都督孙桓、朱然,将孙桓困于彝陵城中;继败东吴老将韩当、周泰等,关兴杀死仇人潘璋;麋芳、士仁杀死马忠向刘备请罪,被处死。蜀军声威大震,孙权再度求和,刘备仍不允,誓灭东吴。第二阶段,蜀、吴两军相持于彝陵、猇亭一带。经阚泽力荐,孙权拜陆逊为大都督,全权指挥战事。陆逊胸有成竹,不顾诸将怀疑讥讽,命令坚守关隘,不许出战。刘备屡次挑战不得,心中焦躁,又见天气炎热,遂命全军移屯于林木茂密之处,连营数百里,欲待夏尽秋至,再乘凉进兵。第三阶段,吴军发动火攻,蜀军遭到惨败。陆逊见蜀军兵疲意沮,防备懈怠,下令火烧蜀营。蜀军大乱,伤亡惨重,刘备仓惶逃入白帝城,傅彤、张南、冯习等战死,黄权率江北蜀军投降魏国。陆逊乘胜追击,在鱼腹浦误入八阵图,幸得诸葛亮岳父黄承彦引出。陆逊为防魏军乘虚来袭,下令班师。从小说艺术的角度来看,「彝陵之战」写得相当成功。综观整个单元,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一)艺术地反映了吴胜蜀败的必然性。在彝陵之战中,蜀军挟威而来,乘胜而进,志在必得,结果却惨遭败北;吴军初战不利,一退再退,最后却大获全胜。根本原因在哪里?在于蜀军因胜而骄,因骄而怠,调度无方;而吴军以逸待劳,养精蓄锐,攻其不备。蜀军的最高统帅刘备,虽然征战半生,经验丰富,但他并没有真正精通兵法,缺乏深思熟虑的战略计划,身边又没有一个精通韬略的得力谋士,只好凭著报仇雪恨的冲动去率意而为。当与孙桓、朱然、韩当、周泰等吴将强攻硬打时,他还有点办法;但与深谋远虑的陆逊相持,他却束手无策。更糟糕的是,他过高估计自己,过低估计对手,盲目自信。当陆逊刚到前线指挥时,马良提醒他:「陆逊之才,不亚周郎,未可轻敌。」他却根本不把陆逊放在眼里:「朕用兵老矣,岂反不如一黄口孺子耶!」当陆逊坚守不出时,马良再次提醒他:「陆逊深有谋略。今陛下远来攻战,自春历夏;彼之不出,欲待我军之变也。愿陛下察之。」他却不以为然:「彼有何谋?但怯敌耳。向者数败,今安敢再出!」当他移营于林木茂密处,马良又建议画成图本,询问诸葛亮是否妥当;他还是满不在乎:「朕亦颇知兵法,何必又问丞相?」如此轻敌麻痹,岂能不败?相反,吴军主将陆逊则知己知彼,沈著冷静,谋而后动,自然是稳操胜券了。
相关文章